传统艺术形式教学的现状

一、传统艺术形式教学的现状

(一)保守的逻辑

首先要申明,此节并没有批判任何事物的意思。所谓“保守的逻辑”,这是当今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除开少数具有创新精神并为之付诸实践的人,绝大多数人享受着现在高度发达的传播技术所带来的便利,或者说“宠溺”,这种“宠溺”慢慢改变着人类的传播习惯和思维逻辑。

所谓保守,在我看来,是在一些思维节点上出现的不想创新或不敢创新。在很多人眼中,已经没有了“去创新”的必要,无比发达的传播技术和海量的互联网信息已经能够很快解决各类问题,日常生活只需要按部就班。这是大众传媒的一种负面功能,当然也影响着教育。传媒的标准化教育会使人们失去学习的独创性和想象力,而且这种标准化也可能使从文化主流中派生出来的有关生活方式、习俗、服饰等“亚文化”的多样性受到损害。[1]对教育者而言,长期处于这种环境,思维也会进入一种僵化状态。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目前国内一本主流“艺术概论”教材当中,开篇第一章介绍了艺术的本质与特征,第二章讲艺术的起源,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而言,我不认为他们第一次在学术层面面对“艺术”这个广阔命题时,能够了解掌握其本质和特征。因为“艺术是什么”本身就是一个难以定义的学术问题,相对地,把人类艺术活动起源放在课程开头,应该更利于新生进入课程。此外,在国内大多数(新)艺术教学,特别是理论教学当中,很多教育者仍然延续着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教学模式,即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艺术形式之上,“专于技、重于形”,美术专业就是不断练习绘画、雕塑,影视专业的学生则天天拍摄、剪辑,音乐专业的教室里面天天都重复着老师的指点声与名曲片段。然而在西方,这种“巴黎美院”填鸭式的艺术教育方式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受到了包豪斯主义的挑战,艺术学的新生们在学校里接触讨论着哲学、政治、经济、天文、物理、数学、历史等杂七杂八的科目,不再日复一日地观赏、临摹大师们作品,直到1968年巴黎“五月风暴”之后,几乎彻底推翻了统治西方艺术教育五百年之久的“巴黎美院”模式。

(二)学生的喜好

直观地讲,不管作为学生还是教师,目前艺术教育课本里面的内容并不能唤起我多大的兴趣。但这绝对不是说书本的内容没有作用,相反,书本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一些基础理论,可我们目前的教育方式并没有贴合学生的喜好,所以造成了教学效果的低下。在很多“影视美学”“视听语言”教材当中,充斥着大量早期电视剧、电影案例,虽然这些案例对于所讲理论而言是很好的辅助材料,但由于和现在年代相去久远,难以第一时间唤起学生的联想和共鸣。另一方面,需要反思的是,作为教育者,很多时候我们都对于在学生群体中流行的“新文化”嗤之以鼻,但回头来看,许多老一辈所推崇的“经典文化”在出现之初也是以叛逆者的姿态存在。在教学时,很多艺术学教育者自然地给学生加上了诸多条款,比如“什么才是艺术”“什么是美”,潜意识中否定并阻碍了学生去追求认可的文化和美。和旧时代相比,最重要的便是全新的人类主体的产生——全新的人类主体就如艺术品一样,是在自身的自由的认同而不是在强制性的外部力量中找出规律。[2]可能这里有点骇人听闻,但我认为没有自由环境作为保障,不足以保证艺术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