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视节目策划课程实验教学策略

浅谈电视节目策划课程实验教学策略

杨婧

四川传媒学院电影电视学院

摘要:本文针对STS教学理念与电视节目策划课程实验教学的关系,探究STS理念指导下的电视节目策划实验教学策略。STS教育是科学教育改革中兴起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其宗旨是培养具有科学素质的公民。通过在该门课程的实验教学过程中融入STS思想,采用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把电视节目策划的诸多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希望通过该课程,能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务实地学习与电视相关的理论实践知识。

关键词:STS;电视节目策划;实验教学策略研究

电视节目策划课程是四川传媒学院编导与戏剧影视文学系编导专业的主干课程,该课程的开设分为理论学习与实践拍片制作两部分。理论学习主要通过课堂PPT进行阐述及讨论;实践部分包含两部分,一是通过学生自由组合(每小组1~4人)完成学期短片拍摄,二是在数字媒体实验室开设非线性编辑实验,其目的在于通过具体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短片制作和编辑能力。非线性编辑是编导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技术之一,须通过课堂实践操作学习和课下反复实践共同夯实该实践技能。目前,各地方性院校因校方缺乏电视专业相关实验器材,教师缺少专业实验教学经验,对于“电视节目策划”这门实践课程,教师和实验员一直采用较为“放任”的实验模式,即在课程理论知识教授完成后,以学生在实验室自学编辑为主。由于没有系统的实验教学过程,单靠学生的自觉性,因而难以真正让学生掌握全面的节目制作及非线性编辑技术。因此,探索研究新的实验模式非常有必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STS,即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society(社会)的研究简称为STS研究,它探讨和揭示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产生的正负效应。其目的在于改变科学和技术分离,科学、技术和社会脱节的状态,使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而STS教育是科学教育改革中兴起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其宗旨是培养具有科学素质的公民。它要求面向公众,面向全体;强调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的关系;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人们生活中的应用;重视科学的价值取向,要求人们在从事任何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创造时,都要考虑社会效果,并能为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承担社会责任。STS研究和STS教育始于60—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其所包括的能力有:知道何时需要信息;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运用信息有效地解决问题。作为大学生,更应该培养并具备这样的信息素养,懂得应用所学的信息技术去解决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

编导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的媒体人,他们将使用声和光来表现和反映当今这个世界。虽然编导专业是在文科或艺术学科的学习背景下,但在学习过程中会涉及很多操作层面的内容,如摄像技术、编辑技术、电视特效技术等。而电视节目策划更是一门强调技术与实践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STS实例分享、网站、专题等形式,有意识地引入STS理念,强调人文与科学的结合;把社会因素纳入教与学的过程,让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能够学会用技术去反映社会。

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运用丰富的案例来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形成。作为一名电视节目制作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包括政治素养、新闻素养、编辑素养、美学素养、创新素养、知识素养等。素养是靠培养起来的,需要一定的累积过程,而全面素养的形成更需要教师的指导。本课程将在STS理念的指导下重点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新闻素养和编辑素养。STS思想强调技术与社会的结合,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科学技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特点。因而,在实验过程中,必须通过大量的案例,结合具体实践,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形成。而案例学习需求分成电视文艺节目、电视新闻节目、纪录片、真人秀、电视访谈节目五个部分。

由于课本内容更新速度较慢,与新兴科学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地介绍有关科技发展的最新信息,不断联系日益发展的社会生活及生产实际,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而,STS教育要求教师本身具有很高的素质,教师要逐步实现由专业型向全面型、由单一型向多元型的转化。这就需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经常关注科学、技术、教育的发展前沿,广泛学习相关科学知识,不断进行业务进修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努力成为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教学能力和学识水平的一专多能的新型教育专家。

实验教学的开展,首先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即对电视节目策划和制作技术技巧获得较为全面的掌握,培养自己的专业素养。学生从一开始就以团队的形式组成学习团队(每组1~4人),以团队为单位展开全面的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