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高校影视传媒类教材建设的路径思考
曹典
四川传媒学院电影电视学院
摘要:由于传媒专业的特殊性及学生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差异化,传媒艺术本科院校在影视传媒实践课程的设置上和普通学校的实践课程也有一定差别,由此在实践课程的教材编写与教学方面,可强调应用型传媒类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特色。本文围绕面向四川、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影视传媒实践”教材编写,提出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怎样更新教材范围,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进一步推进传媒类院校应用型改革发展。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媒体融合;信息化路径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传媒生产观念的不断革新,以数字技术革命为先导的媒介融合的势头日趋强劲,这标志着我们已经进入了融合媒体时代。在这一背景下,传媒类专业的教材编写应结合地区、行业企业和学院、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对原有教材进行知识结构、案例和形式等方面的调整与创作。同时,应适应现代应用型教育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改革、岗位能力培养的要求,并适应学生掌握职业技能所需的基本知识和认知能力发展的基本要求。
从传媒行业来看: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媒体融合成为传媒行业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
从高等教育来看:从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中提出“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再到去年在河南省驻马店市举办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形成关于建设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驻马店共识”,一系列部署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广泛热议。
从高等教育的实施主体来看:传统教育行业、互联网行业巨头及新兴企业纷纷扎向在线教育,百度投资万学教育、传课网、智课网,阿里巴巴推出在线学习平台“淘宝同学”,腾讯推出“腾讯课堂”……一大批线上—线下教育、大型开放式MOOC等的出现,对高校课堂以及高校教师造成巨大影响。
从高等教育的实施对象来看:第一,“网生代”成为学生主体。1994年中国互联网诞生,1995年后出生的孩子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一代,他们已经成为高校学生主体,其互联网使用、检索、发布的能力令成年人叹为观止。第二,“后喻文化时代”来临。《中国教育报》最近撰文指出,年轻人因为对新观念、新科技的良好接受能力而在许多方面都要胜过他们的前辈,年长者反而要向他们的晚辈学习,这就是“后喻文化时代”。以95后为代表的“网生代”引领着“后喻文化时代”,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怎样利用教材给学生一瓢水”和“怎样传道授业解惑”的问题。本文接下来将探讨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传媒类教材的编写要把握的三个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