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阶段/模块(大三、大四阶段)
让师生投身于“社会化”极强的公司化运行体系当中,参与完全市场化的影视节目或影视剧拍摄,实施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强化实践对于育人的作用,补充“校园化”实践模式在市场和影视艺术前沿方面的先天不足。主要依托学院影视剧制作中心和整合全系教师的社会资源,搭建平台,为师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
编导与戏文系产学研一体化探索之路起步于2008年30集电视连续剧《铁血》的拍摄,而后随着该系影视艺术学的学科体系逐渐完备,市场化理念逐渐强化,加之导演专业的开设、导表方向的设置、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增强和课程体系中涵盖“采、编、播、摄、录、演、服、化、导、音、美、照”等内容,逐渐启动和涉及各类影视题材的拍摄和制作,如反映金沙文化的大型动漫作品《光之传说》,反映当代青少年成长的作品《花季启示录》,反映辛亥革命和保路运动的作品《出夔门》,反映博大中华文化的虚实结合的作品《梦游西湖》,反映校园生活的“该死的胖子”系列,反映革命英雄的30集电视连续剧《热血英雄》等。近期又与华域数字公司签署了“校企合作框架协议”,该公司携好莱坞团队启动首批“后期制作人才实训班”,有助于达到学生走出课堂就能顺利进入行业的目的。
通过梳理近年来编导与戏文系影视艺术实践产学研一体化的探索之路,我们发现,这一路径逐渐解决了三个矛盾:第一,解决了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和投资保障机制的矛盾;第二,解决了教学计划和教师考核机制的矛盾;第三,解决了创作水平低下、营销团队严重缺乏的矛盾。
对于解决以上三个矛盾的主要原因,我们总结出以下四点:
第一,进一步明确产学研合作的理念和思路。产学研合作需要技术、生产、市场、管理等诸多环节的配合。大学的优势在于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企业的优势则在于资金和运作能力。只有彼此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结出双赢的果实。学院管理层对此给予足够的支持和重视,而资产公司在“产”字上下大力气,做足文章,并主动担起影视剧的营销职能。
第二,充分发挥学院影视剧制作中心的灵活机制,按照影视公司的模式予以运作。四川传媒学院在业界有着良好的美誉度,学院毕业生不少在传媒业界影响深远,编导与戏文系就是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将影视剧制作中心按照影视公司的模式操作,这样既可以保障影视剧制作的资金投入和人才需求,又可以按需生产,确保播出平台,从而保障时时有戏拍,拍完有处播,在机制上确保产学研一体化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第三,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师的考核机制。对于影视艺术学科各专业的学生,把进组实习纳入教学计划,保证学生有3至6个月的时间在剧组实习,实习成绩和课程成绩可以互认。对于影视艺术学科相关专业的教师来说,针对一线教师需要创作实践的具体情况,保障教师的创作时间,考核时参考创作实绩,以解除师生的后顾之忧。
第四,加强营销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市场营销与策划方向的优势,整合其他专业和各课程资源,为学生到影视公司进行营销实践创造条件。在编导与戏文系参与的影视片中,有意识地将生产和销售两个环节分开运作,从事生产的专心致力于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师生的创作水平,以增强其创作的市场竞争力;从事销售的则运用营销手段和技巧,以及广泛的人脉资源,让产品产生最大的效益,以回报学院,这样就产生了期待中的影视艺术产学研平台一体化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