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教育智库建设的“后发优势”
客观地说,与地方社科院智库、政府研究机构智库和老牌高校智库相比,无论是建设基础还是研究能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教育智库都处于劣势。美国经济史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在总结德国、意大利等国经济追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于1962年创立了后发优势理论,指出由于其学习成本大大低于创新成本,后发地区通过引进、模仿、学习(包括技术和制度两方面),可获得后发利益,从而具有后发优势。根据后发优势理论,由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教育智库相对于其他类型智库较晚进入该领域,反而会获得其他类型智库所不具有的竞争优势。
(一)政策保障催生“后发优势”
一方面,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社会专业领域的顶尖人才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又承担着促进地方小康社会全面建设、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任务。因此,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从建立之初就受到了各界的密切关注。
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中提出“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新建本科院校理所当然成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排头兵”;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战略部署,从国家层面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14年3月25日,教育部在京召开2014年度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推动地方本科学校转型发展”,全面启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工作;2014年4月25日,在河南省驻马店市举办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形成关于建设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驻马店共识》。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从部委层面,无论是从社会层面还是从普通民众层面,各种政策和资源几乎都向新建本科院校倾斜,这对于新建本科院校实施新一轮的改革,推进高校教育机构向教育智库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自身基因彰显“后发优势”
2015年1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发表了《努力建设一批新型高校智库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的署名文章,将过去高校智库建设存在的问题概括为“问题意识不强、联系实际不足、改革力度不够”18个字。由此可见,高校教育智库建设的核心是体现“现实问题”和解决“实际应用”,彻底改变重理论而轻实践的传统智库建设范式,而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新型智库建设过程中却凸显了以下优势。
首先,形成了应用型教学文化。应用型教学文化是在实施应用型教学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教学文化,并不断滋养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通了难能可贵的以培养实际运用能力为主攻方向的人才培养全过程。这种独特的文化基因和新形势下高校建设新型教育智库的基本内涵是一致的,完全可以借以利用,并加以改造。
其次,探索了产教融合模式。新型教育智库建设的核心是“建立需求对接新模式”,邀请实际工作部门直接参与、共同确定重点任务,联合组建研究团队,从源头上解决科学研究与决策需求脱节的问题。近年来,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基本形成了校企共建、协同创新的新型育人模式,为新型教育智库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再次,引进了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新设的专业及改造的专业均十分注重与市场接轨,体现行业特色和服务地方需求,并随着市场的变化做出适时的调整。因此,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了一支横跨高校和行业的双师型教学团队,这就初步形成了新型教育智库的研究团队。
最后,体制和机制优势明显。一方面,在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初期,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都是大力支持,只要涉及转型和发展的问题,都是采取一事一议,扫除了许多影响发展的制度障碍。此外,在用人的机制上也变得更加灵活,新建本科院校大可利用这样的优势推进教育智库的建设工作。另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中还包含了一部分民办院校,对于此类院校,相关部门的约束更少,体制和机制更加灵活,对于建设新型教育智库更加有利。
(三)转型发展倒逼“后发优势”
其实,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所谓“优势”更加体现在“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危机意识,更加体现在“市场需要什么就培养什么”的实用型办学思路上。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新建本科院校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又面临着从“新建”到“新型”的“二次转型”。这既是新建本科院校今后一段时期所面临的“新常态”,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新建本科院校未来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
首先,只有凝聚智慧才能生存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新建本科院校既面临着老牌本科院校的“压”,又面临着高职院校的“赶”,此外,还面临着大量国际办学资源的“挤”,以及形形色色网络教育资源的“抢”,竞争形势异常严峻。唯有大力推进新型教学智库的建设,凝聚智慧,上升台阶,才能走出时下所面临的困局。
其次,只有顺应潮流才能逆势而上。当下,加强高校智库建设整体规划和科学布局,统筹整合优质资源,启动高端智库建设试点,重点打造一批国家急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高端智库,已经成为时代潮流和中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代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只有顺应潮流,发挥自身应用型优势和深度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大力建设一批新型教育智库为地方政府服务,才能顺应潮流、逆势而上,最终形成自身的“智库品牌”和“智库产品”。
最后,只有推进新型智库建设才能更好地反哺人才培养。新建本科院校教育智库中产出的成果将对人才培养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些成果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教育智库的建设正是依托于高校的人才优势资源,优秀人才是新建本科院校教育智库建设的最重要的基础,而教育智库平台也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锻炼、检验真理、人才交流、互助提高、建言献策、服务社会的机会。因此,推进新型智库建设可以更好地反哺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马凤芹.后发优势理论视阈下地方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0).
[2]赵建玲.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定位的理性思考[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1(6).
[3]吴忠权.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模式构建——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11(10).
[4]张菊平.大众化时期地方本科院校定位的理性思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7,25(6).
[5]谢安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思考.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