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二、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

(1)一些民办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缺乏特色和针对性,不能做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

(2)一些民办高校盲从调整和开办新专业,严重影响专业的发展水平和学校的办学水平。

(3)一些民办高校缺乏专业发展意识,急功近利,重投资少、见效快、技术含量和层次低的专业,缺乏品牌和特色专业,造成毕业生过剩。

(4)一些民办高校原本已具有自己的特色,却总把前途寄托在“升格”上,兴奋点都转到办本科层面,完全照搬“学科本位”型大学的模式,仅仅是课时删减或课程的叠加,丧失自身特色。

(二)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材建设体系尚未形成

在教材选用上,很多民办高校往往过分强调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重理论、轻实践,不能体现“能力本位”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模块组合,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职业特征不够明显,未能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教材的开发与更新滞后,学校又不注重与企业合作开发及时反映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校本课程。

(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陈旧、落后

部分民办高校受“学科本位”型大学办学模式的影响,没有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中心去组织教学,仍采取的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实践技能课也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很少采用案例教学、模拟仿真教学、现场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头脑中的“软件”与现代信息技术缺乏有效交融。

(四)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训练实效性差

(1)实训条件不能满足办学需求。主要体现在教学仪器设备缺乏、老化,且品种单一,实训场地和设备与教学脱节,以及频繁更换专业造成新设专业的教学设备严重短缺。

(2)实训教学落实不到位。普遍采用理论课与实践课分阶段、分课时上的传统做法,没有同步进行,亲自操作的生产性实践少,演示性和验证性现场观摩的多。

(3)实训基地利用率低,无法按照教学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性教学训练。

(五)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教师队伍建设是长期困扰民办高校成长发展的一大难题。各个学校都存在师资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缺乏等问题。很多学校对教师只使用,而不重视培养,造成师资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专职教师数量少,而专职教师队伍中本校培养的留校生多,不利于学校教学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二是退休返聘教师较多,使学校难以显示出活力与创新;三是兼职教师居多,由于管理难度大,难以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教学效果和质量难以保证。

(六)考试考核评价上的“应试教育”倾向明显

集中体现在考试考核的内容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技能,考试的形式简单、僵化,普遍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考试的内容以考查学生记忆和知识掌握程度为主。考试方法缺乏灵活性,评价标准同一,使考试考核的诊断、反馈和矫正的评价功能被削弱,“应试教育”的倾向明显,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