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改革与推广
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增强他们对理论知识的兴趣以及理解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学生们容易理解课程的基础理论,但很难熟练地将其运用在实际制作中,特别是立体思维和空间分割。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教材、教法与课堂上进行了一些有效的尝试。一体化现场制作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做引导,全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体化现场制作是一门全新的实验课程,从理论到实践尚有许多亟待研究和完善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探索。如进一步总结经验,深化理论,使之形成一套理想的教学系统;以市场为导向,追踪影视发展现状,不断更新教材和人才培养方案。
该课程以作业、作品为考核标准,下一步应将各项考核指标具体化,使之量化,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有方向、有标准、有目的。可选择学生中的优秀作品,作为范例对学生进行讲解,也可以推荐到传媒机构播出。
一体化现场制作还要求学生具有团队精神,能够合理分工和相互配合,这样才能制作出好的作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拓展教学和实验空间,根据学生的专长组建课题小组,每组10~15人,由1名老师担任组长,研究不同类型节目的创作形态,使学生能适应不同节目的制作,培养学生协同作战的能力,强化团队精神;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形成良好的创作精神状态,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执着的专业精神。
广播电视一体化现场制作课程适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以及导演专业的在校生。我院该课程的实施为国内同类院校的相似专业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例和参照物。只要具备了基本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均可开设此项课程。我院学科带头人组织发表了一系列优秀论文,并编撰了相应的教材,可供校内外交流使用。
下一步的建设计划是分批次、分类型、分阶段地把一体化现场制作课程从我院延伸到同等艺术院校,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积累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提升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