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实验教学观念
实验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实践教学模式,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目的是给学生搭建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在实践教学中,专业教师们一致认为:在搞好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确立实验教学的观念。电视画面编辑是响应全媒体时代对实验教学的召唤,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一门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掌握影视导演的基础理论、影视基本元素的构成以及蒙太奇的运用,学会影视剪辑理论和基本剪辑手段,力求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接近社会的要求,培养的学生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将来工作岗位的要求。
开设至今,该课程的实验教学模式大致经历了初步形成、基本成熟、牢固确立三个阶段。近9年来,该课程不断发展和完善,目前成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最为重要的专业课之一。
2004年,根据学院人才培养的特点,整个编导类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大调整,同时,我们借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实行的“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教学理念,将教学内容分为理论、实验与实践三个模块,予以整体性建设。课程努力做到实践环节的教学周数一般不少于总周数的1/3,注意结合专业,坚持不断改革,专业教学质量根据社会需求来确定。这标志着实验教学观念的初步形成。本课程根据教师的授课情况和学生的反馈意见,教学指导性计划由原来的一学期调整为一学年,增加了实验课的课时,从而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根据学院在本科生人才培养方面以实际操作为目的的教学思想,目前本课程的学时分配情况为:上学期的讲授课时为56学时、实验课时为12课时,下学期讲授课时为32学时。实验课时为36课时,这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讨的结果。
到2005年,本专业一直在优化培养方案、完善实验教学模式、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管理等多个环节上下功夫,努力将实验教学观念贯彻下来。至今,我们先后三次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并将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规范纳入培养方案中,实验教学不断得到强化。目前,我们正在全面改革实验教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本学院实验教学的资源优势,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早在几年前,我们就以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实践平台为依托,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内容,创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最佳的学习情境。在教学实践中,要求学生进行四个不同类型的短片实验练习,以强化学生的专业基本功。具体方法为:
(一)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实施小组协作
课程融教、学、做于一体,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习电视栏目策划、编导与制作的知识与能力。让学生3~4人自愿结组,逐步形成协作进行影视创作的习惯。根据电视节目的岗位分工,让学生轮流承担不同的职务,使每个成员都能在实践过程中得到锻炼。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理论结合实践推出习作
上学期理论授课前十二讲后,进入练习一实验环节,统一命题为“镜头表面形态的连接”,主要练习五个常用剪辑点的运用,目的是让学生先拍好固定镜头,培养学生的景别表现力、分镜头意识和镜头外部节奏感,以便准确地把握每一个剪辑点。
下学期继续讲完十五讲后完成练习二,统一命题为“校园纪录片”,主要练习大小段落结构和段落处理方法,培养学生对全片节奏进行把握的能力和成片意识,培养学生自己进行拍摄、剪辑、解说、配音与合成的能力。
继而完成练习三,统一命题为“人物纪录片”,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与被采访对象进行交流的能力,使采访达到一定深度,加入情感元素与细节运用,使纪录片深刻感人,达到电视台播出的基本要求。
在前三期作业的基础上,进入练习四,统一命题为“艺术片的拍摄”,主要指导学生练习电视短剧拍摄,使学生学会把握人物和塑造人物,学会用镜头讲故事,灵活运用视听语言的表现技巧,掌握故事片的拍摄技巧和工作流程。
以上四个练习既是对大一时学习的“摄像艺术”“非编”等课程进行的巩固与提高,又是对同期开设的“影视脚本创作”“编剧学”等课程的联合运用,更是对后期剪辑与制作合成的完整工序的整合训练。从选题到制作各环节的理论与实验教学相渗透、相衔接,将课程教学延伸到不同环节的实验过程中,真正体现了实践教学。
(三)以校园电视台为平台,实施产学结合
课程以专业发展实际为依据,将教师、学生、行业专家相结合,技术、艺术与人文素养相结合,形成了课程与校园电视台有机结合的产学研创新机制,利用电视台经常性地进行学生学习成果展示,激发学生把知识变成成果。
电视画面编辑课程改革与创新的每个环节得到了学院领导的肯定与支持,2007年,该课程又得到了四川省教育厅专家组的充分肯定,被评定为学院首位“省级精品课程”,并在全院范围推广,面向全院学生开展优秀学生作品点评展播,有力推动了全校的实验教学,标志着实验教学的观念趋于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