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美学思想的变质
(一)没有哲学作保障的艺术审美教育
“美学是哲学之下的二级学科”,这是每一本美学教科书开篇有的一句话。哲学是世界上所有学科的终点,而我们的大多数学生对哲学的理解显然过于片面化了,甚至有人直接认为哲学等于政治。这种错误部分归咎于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对哲学不重视。当学生打开了一本美学教科书,却对康德、黑格尔、朱光潜、李泽厚先生一无所知时,我就几乎可以断定这个学期的美学课将难以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不管是西方还是中国的美学史、艺术史,哲学自始至终都如时间轴一般在一旁,中西方任何一位美学家也都有哲学家的头衔。
(二)后现代模仿
这里我直接套用了德国学者彼得-安德雷·阿尔特的著作《恶的美学》当中的一个小标题。在这一段中,他明确提出了自20世纪后现代主义出现之后,世界特别是西方艺术、美学的某种分化,“在针对形而上学的、道德的或者是远处神话背景的阐释冲突的彼岸,恶这个概念也在后现代的情况中继续存在着”[4],“恶”的概念并非全指“不好的”“不正确的”“犯罪的”事物,在美学学术言论中,“恶”更像一个处在“经典”的对立面,也就是后现代主义当中的反叛、怀疑的角色。在后现代主义对恶的反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使命就是,完成距离美学的职务。后现代主义从某种意义上拉近了艺术和生活的距离,影响了文艺复兴以来延续至今的经典主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种种新文化也都可以成为其艺术模仿的对象,相比于传统经典主义艺术其实是更容易也更直接的。
(三)不绝对的“经典主义”
前文中提到,创新不应该以抹杀为代价,在传统的文化、艺术、美学教育当中,有很多内容是必须被保留、被提及的,比如道德。平日里听见“道德”一词最多的地方应该就是“新闻道德”了,确实,现在很多记者、撰稿人为了博取关注、引发热点,不惜牺牲自己的道德底线,深挖许多已经和原新闻无关的内容,更有甚者,干脆杜撰一篇新闻稿。此类反面案例几乎每天都能看到,这里也不再过多列举,也不符合此节的主题。我所提出的“不绝对的‘经典主义’”,更多地来自于前文中所提的后现代模仿,一些看似与主流相悖,但却有相应道德底线,且同样能够引起观众、消费者注意力的内容。这里有一个看似很荒诞,可比较符合后现代经典的新闻案例:前几日,美国著名流行文化推广者坎耶·韦斯特(Kanye West)宣布参加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整条新闻就这么一句话,但之后几乎带动了整个美国的一场全民风潮,无数周边消息、娱乐节目填满了新闻平台。如果一本正经地去看待这个事件,我不太相信韦斯特最后会当选美国总统,从原新闻字面来看,可以说没有很高的新闻价值——但这个价值只是新闻的主流价值,在后现代主义文化当道的美国,这种看似没有价值的新闻,却能在另外一个方面产生能量。新闻如此,艺术、文学、美学同样也是如此。康德第一次在他的普通艺术哲学系统框架内反思到,审美判断同目的论判断有本质区别,在目的论判断中,自然现象和进程极致的规律性是按照其调节作用的角度加以把握的。这种鉴赏力判断,康德也把它称之为“审美判断”,是通过乐趣或没有乐趣来解释美的“主观合目的性”,与此相反,目的论判断则是让一种自然现象的客观目的性变得透明。简单来看,后现代主义文化和经典主义文化的区别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差异,而在艺术教学的过程当中,适当加强对学生主观、主动性的培养,我认为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蒋晓丽.传媒宣导抚慰功能[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21.
[2][英]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M].王杰,付德根,麦永雄,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8.
[3][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8.
[4][德]彼得-安德雷·阿尔特.恶的美学[M].宁瑛,王德峰,钟长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568-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