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跨媒体、全媒体时代的人才需求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媒体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工作任务和专业要求,在从“单媒体型”向“全媒体型”转变的过程中,人们体验到了媒体就业风向标发生的偏转,一场空前的竞争已经拉开了帷幕。随着手机、微博等新兴媒体的异军突起,全民参与传播的程度得到了大幅提高,人人都是“麦克风”、处处都有传播者的局面已经形成,这给媒体就业提出了新的问题——职业传媒人究竟应该以何种姿态在全媒体时代立足和发展呢?
2014年1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部署推进“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自此,于2005年8月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所提出的“文化产业”概念升级为“文化创意产业”。
与传统文化产业相比,文化创意产业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的新兴产业,是人们对传统文化产业的认识逐步加深的结果。电影电视系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学生,首先要从转变教学思想做起,将“知识灌输型”的教学方式变为“能力培养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力让每个学生有某个或几个自己精通的专业知识,成为产学研用复合型人才,即“一专多能”。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四川传媒学院电影电视系采取两种模式展开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探索,即“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训变实战模式”,面向市场,将加强作业变作品、作品变产品、产品变商品的推进过程。
实现人才转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尽管传媒院校已经培养了大量的媒体工作者,但面对新媒体、全媒体时代,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例如电子杂志,对记者的要求明显高于传统杂志,特别是在技术含量与知识含量方面。以前记者参加一个产品发布会,写一篇文章就够了。而现在,记者在采访前首先要写一篇关于“某公司要发布一个新产品”的新闻在网上公布,然后,记者参加新闻发布会,掌握新闻材料和现场情况,再通过网站在网民中进行调查,最后把网友的代表性意见在杂志中汇总,发表评论文章,有时还要链接某项社会调查和策划,甚至考虑音频和视频的制作。
这种人才转型的紧迫性,迫使我们认识到课堂转型的必要性。当媒体就业风向标指向媒介融合发展的现实要求时,培养优秀的跨媒体、全能型人才已是大势所趋。因此,今后的传媒教材编写必须考虑到培养学生多角度的、动态的创新能力和创作能力:他们不但要具备传统媒体工作者的策划能力,而且要把握新媒体受众的心理,用最适合的形式展示信息;既要学会运用新媒体途径推送宣传作品,也要有良好的行业资源使宣传效应最大化;既要具备传统的传媒行业从业技能,又要掌握运用3D、视频、音频呈现信息的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