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培养传统媒体人才向培养融媒体人才升级

三、从培养传统媒体人才向培养融媒体人才升级

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序幕已经拉开,新兴媒体的逆势而上已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方向。艺术与新媒体技术的结合将会成为21世纪人类思想文化的主流,人类进入新媒体时代,学科领域分界越来越模糊,交叉性发展加强,影视艺术教育面临着高科技的挑战。顺应时代潮流的变化,在教学方式、教学技术、教学实践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探索影视艺术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拓展,是四川传媒学院近两年加强应用型传媒大学建设的一个突破口。

首先,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优势,全面拓展影视教育途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拥有大约6亿互联网用户,8亿移动互联网用户,12亿微博用户,6亿微信用户,3亿支付宝用户,1亿网易搜狐新闻客户端APP用户,这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影视艺术教育与新媒体融合的问题,也不得不在时代特质的命题中去延伸实践育人的环节。

影视网络巨大的知识容量为教学拓展了无限空间,影视网络的全球性和多元化有利于不同专业教学内容的拓展。随着校园网络与信息化的建设,四川传媒学院积极构建网络电视实践平台,建立起导师负责制的“校园网络电视媒体”,与星空移动卫视合作,组织校园网络电视台,进行网络电视转播与校园活动直播,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技术传播校园资讯,进行影视作品宣传。为教育教学增加了新的手段与模式,让学生直面市场锻炼其信息整合的能力,拓宽学生与新兴技术的紧密合作能力,保持对业界产业动态的高度关注与思考。

在新媒体时代下,产学研模式中值得深入的是微电影的制作。相比于传统的影视剧产品,微电影具有片长短、制作快、投资小的特点,其播放、运营的主要平台是各种新媒体渠道,可以让学生在低成本中体会做大片的感觉。学院积极寻求校外合作,带领学生参与拍摄微电影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把握作品的宏观导向。近两年,由学院师生独立创作的微电影《父亲》登陆央视六套《爱电影》栏目,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学生参与主创的中法合拍片《酥油灯》荣获2013年第5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创作短片奖”。学生主创的微电影《血脉兄弟》以汶川地震后的心灵重建为主题,在2013年第十二届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评选中荣获剧情片类评委会特别奖。今年9月6日,由学院编导专业刘蓓华同学创作的众筹微电影《青春刮过一阵疯》在家乡的阳光假日影院上映。学院编导专业的朱航曾凭借自己的原创微电影《彷徨六部曲》在新西兰国际大学生电影节上斩获殊荣。今年暑期,朱航与陈奕静等同学独立创作的影片《翩翩起舞的姑娘》在各地展映,并成功入选2014年第九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他也成为本届影展年龄最小的新锐导演。许多学生以微电影为进身之阶,开始迈进院线电影的殿堂,参与创作了华表奖获奖影片《乡村里的中国》等众多作品。

其次,运用新科技,引领3D艺术风暴。3D影视艺术已成为当前影视界的革命性产物,与此同时,国内开设3D影视艺术创作相关课程的院校非常少,无论在技术还是资金方面,3D影视对制作的要求都非常高,这使培养影视艺术人才的高校传媒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适应时代潮流,掌握顶尖影视科技,培养影视尖端人才是艺术类高校未来发展之路,也是学院近两年来努力的一个方向。

学院通过开展校企合作、项目教学的方式,积极推进3D影视教学,已经与中影联手打造3D动画电影《喵星少年漂流记》,并于2014年10月1日在全国院线公映。目前正与成都辛源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共同打造百集三维动画片《格萨尔王传奇》,与四川大学、成都华域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打造大型3D医学科普动画连续剧《淘气胞》,这些是学院在探索3D影视艺术创作与教学的道路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