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实践育人”理念
现在的广播电视编导构成了各视听媒体(包括电视台、制作公司、视频网站等)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这类媒体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岗位。目前我国大量的电视栏目均采用了编导负责制,即由编导独立负责具体某一期节目的制作,编导从前期的选题策划开始,到中期的拍摄采访,后期的剪辑合成,直到运营播出等,要全程投入到每一个环节的实施过程。这就对编导类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既要懂得影视艺术的专门规律,具有领导组织创作合作的才干,又要有较深厚的生活阅历和丰富的文化艺术修养,独特的艺术创作思维个性。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锻炼,而非纸上谈兵就能获得的。这恰恰印证了心理学家的话:“智慧出在手指尖上。”由此,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格外重要,这意味着其所培养的人才是直接走向工作岗位就能上手的。
因此,“电视画面编辑”课程的设置有很强的针对性,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影视导演的基础理论,了解导演的职责和在影视工作中的地位,懂得影视基本元素的构成,蒙太奇的运用;学会影视剪辑理论和基本的剪辑手段。经过多年的努力,课程的各方面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教学效果与社会的要求保持最大限度的接近,培养的学生在校学习与将来岗位工作能力零距离接近。
这门课程开设至今,在“实践育人”理念的指导下,经历了初步形成、基本成熟、牢固确立三个阶段。近9年来,我们不断完善和发展这门课程,目前它已成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最为重要的专业课,也是其他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据网上调查统计,全国共有300多所大学开设本门课程。在实践教学中,我们专业教师一致认为: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紧密结合现代编导类人才培养实际,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004年,根据我院人才培养的特点,整个编导类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大的调整;同时,我们借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实行的“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教学理念,将教学内容分为理论、实践、实习三个模块予以整体性建设。先在课堂利用多媒体教学,边讲理论,边用影片片段来印证理论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掌握导演和剪辑的基础理论;而后利用边教学边实践的教学模式,巩固理论知识,加强专业实践,提高动手能力,不断推出习作。
我院明确了“实践育人”的理念,加强实践环节,努力做到实践环节的教学周数一般不少于总周数的三分之一,注意结合专业,不断向学生介绍新知识、新技能、新理念;坚持不断改革,专业教学质量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而确定。这标志着我们“实践育人”的理念初步形成。“电视画面编辑”课程根据教师授课情况和学生反馈意见,由原来的一学期调整为一学年的教学指导性计划,增加了实践课课时。根据本科学生人才培养以实际操作为目的的教学思想,目前该课程上学期的讲授课时为56学时、实践课时为12课时,下学期讲授课时为32学时、实践课时为36课时,这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讨的结果。
到2005年,我们编导专业一直在优化培养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队伍建设、改善实践、强化实践教学管理等多个环节上下功夫,努力将“实践育人”的理念贯彻下来。2005年以来,我们先后三次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提高实践环节课时比例,并将学生课外实践活动规范纳入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不断得到强化。近几年的教学培养方案都突出强调了实践教学环节。现在我们正依据国家七部委关于加强实践育人的文件精神,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以实践育人为核心,全面改革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本学院实践育人的优势,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早在几年前,我们就以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实践平台为依托,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内容,创建最佳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充分体现“电视画面编辑”课程的实践性、实用性。
“电视画面编辑”课程使用的教材是符合本院教学特色的两套自编教材:《影视导演实用教程》和《电视画面编辑教程》。这两本教材先后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和本学院出版。该课程的目标是夯实专业理论,突出实践环节,在一学年的教学实践中,要求学生共进行四个不同类型的短片练习,以强化编导专业学生专业基本功的训练。具体方法为:
第一,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实施小组协作。广播电视行业是需要高度协作的行业,课程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目标。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融教、学、做于一体,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习电视栏目策划、编导与制作的知识并掌握相应的能力。让学生以3~4人自愿结组,男女搭配,形成和谐的创作团体,同时培养学生们的团队精神,逐步形成影视创作的协作习惯。各小组成员要根据电视节目的岗位分工,分别轮流承担不同的职务,使小组成员在每学期课程的教学和实践过程中都得到锻炼。
第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理论结合实践,推出习作。上学期讲授了《影视导演实用教程》和《电视画面编辑教程》的第一章到第四章,而后进入第一练习实践环节。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第一期作业,统一命题为“镜头表面形态的连接”或“主体动作的连贯练习”,要求学生自己组织一个小故事或一个生活片段,内容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动作,如开关门、开关窗、起坐、打电话、洗衣服、晾衣服、握手、到图书馆借书等,主要练习五个常用剪辑点的运用和灵活掌握。全片镜头外部运动只准升、降、摇、移,不准推拉,目的是让学生首先拍好固定镜头,培养学生的景别表现力、分镜头意识和镜头外部节奏感,以准确地把握每一个剪辑点。片长一般在3~5分钟。实践作业成绩与平时理论考查的平均分作为期末考试成绩。
下学期开学后继续讲完《电视画面编辑教程》的第五、六、七章,之后,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第二期作业,统一命题为“校园纪录片”,要求站在一个学生的角度,在第一期作业的基础上,用各种影视手段和剪辑技巧表现自己心目中的校园,内容要健康向上,有一定的思想性。影片形式不拘一格。主要锻炼学生对大小段落结构和段落处理方法、全片节奏的把握和成片意识,锻炼学生自己拍摄、自己剪辑、自己写解说词、自己选音乐、自己配音、自己合成的能力。拍摄技术要求同第一期作业一样,不准推拉。然后通过教师点评,学生反复修改,直至达到要求为止。
继而完成第三期作业,统一命题“人物纪录片”,要求在前两期作业的基础上,加入情感元素、细节运用以及采访手段的练习;教会学生怎样和被采访对象交流,使采访达到一定的深度,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情感,使纪录片更加深刻感人;规范对片头、片尾以及字幕的要求;解决音频几个声道的平衡问题,达到电视台播出的基本要求。通过教师点评,学生反复修改,达到要求方可通过。另外,第三期作业的拍摄可提前布置,要求学生在寒假期间或五一大假期间,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前拍摄。
在前三期作业的基础上,进入第四期作业。第四期作业要求进行艺术片的拍摄,统一命题为“故事短片”,主要指导学生练习电视短剧的拍摄,使学生学会把握人物和塑造人物,掌握现场录音,协调与影视其他主创部门的合作关系,学会用镜头讲故事,灵活运用视听语言的表现技巧,掌握故事片的拍摄技巧和工作流程。第二、三、四期作业的平均得分为期末考试成绩,记入学生档案。这样使每期作业都和期末考试紧密相连,学生便不敢掉以轻心。
这样的实践练习既是对学生在大一时学习的“电视摄像”“非线性编辑”等课程的巩固与提高,又是对同学期开设的“影视脚本创作”“编剧学”等课程的联合运用,也是对后期剪辑与制作合成的完整工序的训练。通过不同类型短片的创作,逐步提高要求,专业层层深入。从镜头的连接、简单的视觉上的剪辑,讲求动作与动作之间转换的流畅性,镜头与镜头衔接上的规律性,到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转场镜头的处理,再到人物情感的描绘,直到全片整体风格、结构节奏的把握,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不断进步。通过这样的联合实训,打破了课程局限,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从选题到制作各个环节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相互衔接,而且可以有效利用学院现有的设备资源,将课程教学延伸到不同环节的实践过程中,真正体现了实践教学。
第三,以校园电视台为平台,实施产学结合。课程以专业发展实际为依据,遵循“教师、学生、行业专家相结合,技术、艺术与人文素养相结合,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三结合原则,构建了技术、艺术、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模块,形成了课程与校园电视台有机结合的产学研创新机制,利用电视台经常性地进行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展播,引导学生把知识变成成果。学生在成果展示中自信心、荣誉感、成就感得到增强,激发了专业学习的热情,为以后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电视画面编辑”课程改革与创新的每个环节都得到了学院领导的支持、关心和鼓励。2007年,“电视画面编辑”课程又得到了四川省教育厅专家组的充分肯定,被评定为本院首个“省级精品课程”,并在全院范围进行推广。面向全院学生开展历届优秀学生作品点评、展播,有力地推动了全校的实践教学,标志着“实践育人”的理念趋于成熟。
近几年,学院领导进一步明确了把“实践育人”作为特色教学的培养目标,不断深化改革,强化设施设备保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实践育人”落到实处,牢固确立了“电视画面编辑”课程“实践育人”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