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科独立背景下“产学研用”的市场之路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二、艺术学科独立背景下“产学研用”的市场之路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2011年4月20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征求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一稿)〉修改意见的通知》(教高厅函[2011]28号);2011年9月14日,迅即发出《关于征求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二稿)〉修改意见的通知》(教高厅函[2011]164号)。两个文件的下发,标志着艺术学科由文学下的一级学科升为与文学并行的门类,而原来的划分是05文学门类,0501中国语言文学,0502外国语言文学,0503新闻传播学,0504艺术学。

回顾历史,艺术学科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一直在试图独立,却一直没有成功。2008年,第六届“艺术学科评议组”成立后征求过很多专家的意见,新的转机出现。特别是在以中央音乐学院老院长于润洋等为代表的专家们的不懈努力下,终于“修成正果”。最初确定艺术学下属4个一级学科,包括艺术学理论、音乐舞蹈学、戏剧影视艺术学、美术设计艺术学等,最后公布时更改为五个学科,分别是1201艺术学理论、1202音乐舞蹈学、1203戏剧影视学、1204美术学、1205设计艺术学。

那么,如何理性分析本科目录调整对艺术教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使新调整的本科目录有效指导我院的产学研用?编导与戏文系对“本科目录”调整前教育部的几次会议进行密切关注,现与诸位一起商榷以下几个问题。

(一)戏剧、影视、广播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针对艺术院校的专门评估将会启动

2011年4月9日下午,“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戏剧、影视、广播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举行。分委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星围绕艺术门类升级问题进行了题为“中国艺术学科嬗变与分类建立的思考”的主题报告。会议指出,教育部已经在推进艺术院校评估方案的进程中把好多焦点问题包括其中,新一轮的针对艺术院校的评估将会启动,包括艺术办学的准入门槛问题、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以及演员和教师职称如何对接、学生成果的呈现方式等都在关注范围内。

(二)教育部组建“高等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调研组”

2010年末,教育部发出《关于组建高等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调研组暨召开调研工作会议的通知》,成立两个调研组,奔赴全国26个院校调研,制定工作方案,开展实地调研(四川有四川音乐学院和四川大学两所学校被调研),研究起草改革报告,筹备召开全国高等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研讨会。其中调研组确定的调研内容和艺术教育的发展重点值得我们密切关注:

需要调研的问题包括:第一,艺术教育规模;第二,学科专业问题,现在艺术已经升格为第12个门类,但是艺术院校办学特色不够鲜明,有求全、求大的现象;第三,人才培养与质量建设;第四,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第五,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吸收和引进国外先进教学经验,和国际接轨。

下一步艺术教育的发展重点是:第一,不断提高艺术人才质量;第二,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比如对专业艺术院校、综合大学、理工应用大学、师范院校艺术人才培养应该有不同标准;第三,要特别关注艺术师资缺乏,尤其缺乏学科带头人的问题,今后加强对师资的定期培训;第四,大力推动艺术创新和学术创新,出作品、出研究成果;第五,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艺术教育跟国家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关系非常密切,围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挥智囊团作用。

(三)部分新兴战略性专业在“修订目录”中出现,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目录修改体现了一个新趋势,音乐与舞蹈学多出“艺术与科技”,在戏剧与影视学中加进了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这些新兴的战略性专业体现出国家对教育格局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