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校色课程实验教学模式的可操作化设计

二、数字校色课程实验教学模式的可操作化设计

实验教学往往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独立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所以说,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因而,在数字校色课程中引入实验教学,即建立该课程的实验教学模式,是克服该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弊端的有效途径之一。

不过,影视院校的实验教学与理工类院校的实验教学有很大不同。理工院校的实验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求证精神,它以验证技术指标为目的。影视院校的实验教学注重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掌握制作各种影视节目的技巧,也注重通过实验训练学生的影像化思维水平,最终培养学生的影视艺术创作能力。也就是说,在影视院校的实验教学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使用音视频设备只是手段,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相关技术来呈现运动的声画影像,实现自己的艺术表达。所以,影视院校应根据各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承载的教学任务设置该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

根据数字校色课程的特殊性和实验教学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本课程的实验教学模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一)实验教学内容的安排

数字校色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对色彩艺术的追求,主要表现为对影视作品的色彩设计,即色彩的构思;二是通过何种方式将要表现的色彩表现出来;三是前期拍摄时使用的数字设备与后期剪辑使用的设备及软件怎么搭建一个与调色设备及软件相关的工作流程,因为不同的设备与软件决定了不同的工作流程。

根据数字校色课程的知识体系,可针对该课程不同的教学单元、教学章节引入实验教学,实验教学的内容以“能否提高学生用不同类型的软硬件设备搭建优化的工作流程的能力”为标准进行取舍。比如,我们可以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引入以下实验内容:

【实验一】关于“色彩搭配”的理论基础

【实验二】为影视作品设计颜色搭配

【实验三】数字校色中对各类视频素材的压缩标准及编解码方案

【实验四】数字校色理论基础

【实验五】为影视作品调色搭建工作流程

【实验六】为影视作品选择搭配软件

【实验七】实验室搭配工作流程如何实施及调色的技术难点掌握

【实验八】实验室工作流程验证

【实验九】成片的最终调校与测试

【实验十】成片的输出

(二)教材的选择

数字校色方面的教材不多,常见的有赫尔菲什著,黄裕成、周一楠译的《数字校色》,沃尔、格罗斯著,刘言韬译的《Color1.5 & Final Cut Pro 7专业校色和调色》等。这些教材在数字化色彩调校、制作和评论方面各有侧重,每本教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但遗憾的是,这些教材都没有在相关章节或教学单元有针对性地设置能提升学生对数字化校色流程认知的实验教学内容。也就是说,我们没有现成的教材可供数字校色课程的实验教学参考使用。不过,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验教学内容,给学生推荐不同的参考书目。

(三)时间安排

数字校色课程的总学时是68课时,共17次课,每次4个课时。该程实验教学内容的时间安排与课堂教学进度直接挂钩:有的实验教学必须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有的实验教学则需要单独安排课时进行,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实验一】关于“色彩搭配”的理论基础

单独一次课,共4个课时,一般安排在第1周。

【实验二】为影视作品设计颜色搭配

与“色彩搭配的理论基础”部分的课堂教学相结合,一般安排在第2周。

【实验三】数字校色中对各类视频素材的压缩标准及编解码方案

与使用的前期设备也就是摄像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一般安排在第3周。

【实验四】数字校色理论基础

与“数字校色中对各类视频素材的压缩标准及编解码方案”部分的课堂教学相结合,一般安排在第4周。

【实验五】为影视作品调色搭建工作流程

单独两次课,共8个课时,在完成“数字校色理论基础”及“数字校色中对各类视频素材的压缩标准及编解码方案”章节的教学之后进行,一般安排在第5~6周。

【实验六】为影视作品选择搭配软件

单独一次课,共4个课时,在完成“为影视作品调色搭建工作流程”部分的课堂教学之后进行,一般安排在第7周。

【实验七】实验室搭配工作流程如何实施及调色的技术难点掌握

单独一次课,共16个课时,在完成“为影视作品调色搭建工作流程”及“为影视作品选择搭配软件”部分的课堂教学之后进行,一般安排在第8~11周。

【实验八】实验室工作流程验证

单独两次课,共8个课时,一般安排在第12~13周。

【实验九】成片的最终调校与测试

单独两次课,共8个课时,一般安排在14~15周。

【实验十】成片的输出

一般安排在第16~17周。

(四)实验准备

实验教学内容不同,相关的准备工作也就不同。总的来说,分小组协作的研究型实验教学,需要提前分好小组并落实每个小组的任务,并就如何进行课外科研对学生进行指导;以课堂小练习的形式进行的实验教学,需要提前准备相关的影视资料及拟定需要学生调校的内容;在调色室或机房进行的实验教学要提前做好视频资料准备。该课程实验教学的具体准备工作如下:

【实验一】关于“色彩搭配”的理论基础

将全班划分为多个小组,并将任务分派到各个小组(一个小组负责一到三种色彩基础的介绍)。各小组利用业余时间通过网络、图书馆、期刊杂志等多种渠道研究各类色彩语言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与评价,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制作研讨时所需要同步播放的PPT、电子杂志或视频等。

【实验二】为影视作品设计颜色搭配

教师在课前准备3部色彩鲜明、色彩语言明确、色彩风格迥异的影视短片,时长最好在3~5分钟。

【实验三】数字校色中对各类视频素材的压缩标准及编解码方案

教师在课前准备不同压缩标准及解码方案的视频资料。

【实验四】数字校色理论基础

教师提前准备好数字校色理论基础的PPT讲义,并且要求学生做好课堂笔记。

【实验五】为影视作品调色搭建工作流程

教师在课前准备多部经典电影调色纪录片,并通过PPT讲义讲解工作流程图。

【实验六】为影视作品选择搭配软件

教师在机房安装好调色软件,学生提前通过网络、书刊等多种途径收集各类调色软件的优劣程度信息及用户反映。

【实验七】实验室搭配工作流程如何实施及调色的技术难点掌握

学生自行分小组进行流程搭建,并将之与在“教学校色中对各类视频素材的压缩标准及编解码方案”课程中学到的内容进行列比。

【实验八】实验室工作流程验证

教师在课前收集各个小组在流程搭建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九】成片的最终调校与测试

教师提前拷贝同学们调好的影片,并做好播放准备。

【实验十】成片的输出教师要求每个小组的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刻录成DVD光盘,储存数据上交并留档。

(五)实验教学过程

该课程所有实验内容的课堂教学思路是相似的:学生主动探究—教师参与实验—相互总结—教师总结与点评。各个实验内容的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实验一】关于“色彩搭配”的理论基础

组织学生以讨论形式开展小组内或班级内的协作与交流——通过共享学习资源与学习成果,在协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教师要对如何开展集体讨论、如何面对小组成员的分歧等协作学习策略作适时的指导,而且,在必要时教师也应参与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不能只做场外指导。

【实验二】为影视作品设计颜色搭配

循环播放教师提前准备的短片,让学生动笔写作色彩阐述,并尝试分析色彩运用原理。随后,请个别学生在班上进行全班性交流、讨论。

【实验三】数字校色中对各类视频素材的压缩标准及编解码方案

学生观看教师提前准备好的不同压缩标准及解码方案的视频资料,然后进行分组讨论,并进行技术总结。

【实验四】数字校色理论基础

学生通过数字校色理论基础的PPT学习并记录数字校色理论基础,做好课程笔记并进行整理。同时,教师要将本章节的PPT文件拷贝给学生,为学生后续的自学做准备。

【实验五】为影视作品调色搭建工作流程

让学生观摩多部调色纪录片,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思考自己的影片的调色方案。

【实验六】为影视作品选择搭配软件

教师介绍调色室设备,分析学生阐述的调色软件的优劣情况,并开展相关调色软件的基本学习。

【实验七】实验室搭配工作流程如何实施及调色的技术难点掌握

学生自行分小组进行流程搭建,并将之与在“数字校色中对各类视频素材的压缩标准及编解码方案”课程中学到的内容进行列比,进一步学习相关调色软件与自己作品的搭载情况。

【实验八】实验室工作流程验证

教师继续介绍调色软件的相关知识及使用方法,并结合学生遇到的问题,讲解调色时应注意的事项;剩下的时间,让学生在机房继续制作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分组指导。

【实验九】成片的最终调校与测试

让每个学生在机房独立完成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实验十】成片的输出

每个小组的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刻录成DVD光盘,储存数据上交并留档。

(六)成绩评定

将实验教学引入课程教学,大大提升了本门课程的实践性,所以在成绩评定方面,也需做相应的调整。在具体的评分权重上,平时考勤占40%,期末作品占60%。实验教学的评分方法是:只对“实验七”“实验八”“实验九”及“实验十”这四个最能体现学生调色能力的实验进行成绩评定,这四个实验分别占课程总分数的30%、20%、20%和20%。

参考文献

[1]段培永.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探析[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2,27(4):440-450.

[2]钟康云.构建艺术类高校音视频基础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6,13(4):59-61.

[3]林达悃.影视声音沉思录——林达悃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