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实验室的内涵与环境建设

三、影视实验室的内涵与环境建设

新型影视人才应该是具有首创意识、冒险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它在内涵和外延上既不等同于普通本科大学毕业生,也不等同于专业技术人才,更不等同于大学生与专业技术人才的简单相加,而是以影视学院为基础平台培养出来的复合型实践人才。那么,新型影视传播人才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具备什么样的品格和能力?我们认为不仅要具备常规的能力和素质,譬如较深厚的影视理论水平、艺术修养,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和艺术灵感,良好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操守,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艺术实践与市场开拓方面的能力。

从实践上看,新型影视人才的培养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理论认知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技术的和艺术的理论知识学习;实验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技术的和艺术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技术、艺术和社会实践素质的培养。随着时代的进步,市场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也发生着改变。过去我们更多地把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寡作为标准,但现实社会与市场更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是学生在实践中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此,我们的高校教育应如何顺应市场的选择?如何扭转人才培养方向与市场不对接的局面?在实际教学中,以项目教学为统领的新教学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但是该体系的建设和推进受到了环境的制约,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实验环境就成为破解当前教学改革难题的切入点。

(一)依托环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学以致用,主要是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去解决问题的过程。高校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较娴熟的操作能力与一定的实践经验。影视专业人才应当具备影视策划、剧本创作、影视编导、制作与营销等综合素质,尤其要具有过硬的实践能力和上手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娴熟的制作技巧成为衡量影视专业学生素质和能力的重要评价指标。

(2)较强的适应能力。社会和影视制作公司、影视传播机构普遍希望影视专业的毕业生能较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并发挥重要作用,这就需要影视专业的毕业生拥有较强的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及角色转换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在心理上迅速转换角色以及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转变后的各种能力。

(3)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影视编导、制作和营销项目大多需要多人组成的团队共同协作完成。因此,善于合作并协调各团队中各成员之间的工作关系成为影视专业毕业生的另一重要的评价指标。这一指标要求影视毕业生协调、处理好与同事、领导之间的关系并使其处于协同操作、相互促进的状态之中。因此,遵循协同性原则成为调动其他合作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融洽团队关系,营造和谐愉快的工作气氛的手段。

(4)较强的创意能力。影视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一种,带有鲜明的智力创造特征,这就要求该专业的学生具有渊博的学识与丰富的创意,时时闪耀着艺术的火花和灵感,能够构思出精美的影视作品并把它们用先进的影视形式表现出来且推广出去。只有这样,才能为影视企业和传播机构创造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这也是影视传播得以获得更大发展的根本所在。

以上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有赖于一个好的教学计划的实施;而好的教学计划又有赖于实验教学环境的改善。因此,从环境建设入手,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增加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是促进学生知识活化性的良好手段。

(二)依托环境促进学生技术与艺术能力的融合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影视产业对数字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但是,掌握数字技术终究不是目的,数字技术只是艺术实现的一个有力工具。因此,我们培养的影视专业人才需要在技术与艺术性的融合方面具备很好的素质,在这样的基础上去创意创作,才能保证有的放矢,更好地与市场接轨。从融合的角度,我们认为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1)具有良好的技术素质。技术素质的本质表现为几个方面:较扎实的技术理论,善于动手实验的习惯,积极参与解决实际技术难题的能力,以及比较熟练地运用技术设备的能力。其中,善于不断更新自我的技术能力和手段也是学生技术素养的重要标志,而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动手环境则是实现技术素质培养的先决条件。

(2)具有良好的艺术素质。艺术素质主要体现为艺术造型能力、艺术传达能力和艺术创意能力。其中艺术品味、艺术的综合驾驭与运用能力以及艺术的具象与抽象能力都是一个学生具有良好艺术素质的标志。因此,在高校营造一种艺术氛围,弘扬艺术精神,创造艺术环境,必然成为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的手段。

(3)善于运用技术手段实现艺术的创意和创新能力,这主要表现为实践层面的能力。在具体解决实际中的创作问题时,学生既具有艺术想象力、综合艺术能力和创新创意能力,又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这样的创作意图。其中执行力是关键,而其背后是项目实施的环境建设。

总的来说,影视艺术的人才培养要注重把人才置于该产业发展的大环境下去思考,要在市场需要与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两个取向上去设计人才的定位,不断优化环境,为融合性的人才培养提供依托和面向未来发展的空间。

(三)依托环境促进项目教学的开展

(1)教学理念的确立。环境建设必须从服务项目教学的理念出发,以能否满足项目教学要求为标准去衡量环境建设的效果,不应该只是简单地从生均设备拥有率、师生比、场地环境等方面做出评价,而必须从服务的效果去思考我们环境建设的得与失。

(2)教学体制的优化。在教学体制上,首先要打破单一的评价标准,即把课堂教学效果视为检验教学质量的单一标准。要充分利用经济杠杆原理,围绕培养目标进行教学任务的科学量化,把分配方式向项目教学方式倾斜,这样有助于项目教学方式的推广和拓展,同时给相应的环境建设寻找到了支点。

(3)增强教学实验管理的服务性职能。教学实验管理要融科学性、程序性、安全性为一体,但它不是“衙门”,不是不要灵活性,而是要把服务项目教学的效果作为管理评价标准,教学实验管理服务要落实到位。

(4)提高教学硬件建设的实用性和使用率。因为资金的问题,教学硬件建设常常存在着配套设备不到位,管理的层次太多,好看但不好用等问题。同时,设备处分配资金时“大锅饭”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经费分散使用,在购入主体设备后,却没钱购置配套设备,导致主体设备被闲置,使用率很低,无法满足项目教学的需要。而另一方面,引进设备的主体不是项目教学负责人,所以导致一系列管理、使用方面的问题。

(5)健全教学实验的验收和考核制度。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的直接的原因是教学实验的验收和考核制度不健全。“大锅饭”必然导致管理条例向僵化、模式化转变,以至于实验教学环境的不健全影响了项目教学效果。

在影视高校实验室不断建设的背景下,要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内涵式发展,我想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强化办学特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已然成为当今影视高校的内涵式发展的必备要素。

参考文献

[1]刘延东.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EB/OL].(2012-05-16)[2013-02-18].http://www.gov.cn/ldhd/2012-05/16/content_2138330.htm.

[2]乔万敏,邢亮.论大学内涵式发展[J].教育研究,2009(11).

[3]张原,李鑫.资源共享与实验室科学内涵式发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4).

[4]顾肖联,张恒.影视艺术实验教学的规范化管理[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