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 家禽家畜食材

3.2.3 家禽家畜食材

1)猪杂及肉加工

(1)猪脑花

先用牙签剔去猪脑的血筋、血衣,盆内放些清水,左手托住猪脑,右手泼水轻轻地拍打几下,使脑膜与脑髓分开,然后将膜撕去。按此方法重复3~4次,直到水清、猪脑无异物脱落时即可取出。猪脑的质地极其细嫩,切不可用水直接冲洗。

(2)猪脊髓

用砍刀轻轻在猪脊骨间接缝处剁破,将脊髓褪出来置于水中用剪刀剪去外筋皮后,再剥去里层筋膜。由于脊髓与脑花质地极细嫩,洗涤要十分小心,稍有不慎,便容易使食材破损,加工时应注意保持其形态的完整。

(3)猪黄喉

猪黄喉是猪心脏的血管的软组织部分,具有久烫不绵、爽脆可口的特性,是较受欢迎的火锅煮烫食材。

加工时先将猪黄喉在清水中洗净浸泡30分钟,再剖开撕去内壁上的筋络,对用手撕不掉的筋络和内壁上的凸出部分,则用剪刀剪除掉,使修整后的黄喉内外平整光滑。在开条改片时应顺着黄喉的纵向下刀,改切成宽约2厘米、长7~8厘米的条后用清水漂起待用。

如果黄喉肉质较厚实,为了使其入锅煮烫时受热均匀,还应对黄喉进行刀工处理。先用直刀法在黄喉上剞成一条条平行的直刀纹,其深度为食材的4/5,刀距为0.3厘米;再转一个角度,仍用直刀剞成一条条平行的与前刀纹相交的直刀纹,再切成边长约5厘米等边三角形,经加热烹制卷缩后即成荔枝形,能使黄喉达到入锅煮烫受热均匀、成熟一致、易于入味、翻花卷曲美观的效果。

(4)猪肾

猪肾又名猪腰子,肾的质地脆嫩、柔软。肾柱的髓质位于皮质的深部,颜色较淡呈白色,致密有条纹。髓质又俗称尿臊、腰臊,加工时应去掉这部分。皮质是猪肾主要利用的部位。由于皮质是由排练紧密的细胞组成,无肌肉细胞的方向性,且加工时内外无筋膜,因此可进行各种刀工处理,尤其适合于剞花刀。加工方法:先剥去猪肾外面的一层包膜;去尽腰臊;平刀(与腰子平行)进刀起片,保持整腰子的形状,片张以0.2~0.3厘米厚为宜;起片后装入容器中,漂去血水即可。也可切成花刀,如先顺着猪腰的长度反刀斜剞成刀距为0.3厘米或0.4厘米宽,深度为食材的2/3或4/5的条纹,再横着用直刀切三刀一断,成长条形,经烹制卷缩后即成凤尾形。

(5)猪大肠

猪大肠的加工方法:将食材放在盆内,加入少许食盐或醋,用双手反复地揉擦,等肠上的黏液凝固脱离,用冷水反复冲洗。然后将手伸入肠内,把口大的一头翻转过来,用手指撑开,灌注清水,肠子受到水的压力,就会逐渐地翻转,等肠子完全翻转后,用手摘去猪肠内壁上附着的污物,若无法摘去的,也可以用剪刀剪去,再用清水反复冲洗干净。用上述的套肠方法,将猪肠翻回原样。将洗干净的猪肠投入冷水锅,边加热边用手勺翻动,待水烧沸,肠的污秽凝固,倒出,冲洗干净即可。洗好后放入锅中加入清水烧开,放入姜、葱、料酒煮至软成熟后出锅,斜切成5厘米长的条,即成火锅食材。猪大肠口感软宜口,脂香浓郁,很受食客喜爱,为火锅食材中的佳品。

(6)猪肚

猪肚即猪的胃,也叫猪大肚。猪肚可分为肚头、肚裆两部分。猪肚头用作生烫食材,而肚裆则作为熟烫食材。

肚头的加工方法:将肚头切下,用刀剔去肚皮,修去油筋,用清水洗净,然后运用直刀推剞和斜刀拉剞的刀法制成。采用直刀推剞的刀法,剞的刀距为0.3厘米宽,深度为食材的4/5;再顺着用斜刀法片成三刀一断或两刀一断,片的刀距为0.5厘米宽,深度为食材的2/3。再改成宽1.5厘米、长6厘米左右的片,经烫制卷缩后,即成鱼鳃形。这种剞花刀的猪肚头,由于加大了受热面,因此入锅烫时能使肚头快速成熟,吃起来觉得更加脆爽细嫩。

将猪肚裆放入盆内,放入食盐和醋,用双手反复地揉擦,使猪肚上的黏液凝结脱离,然后用水洗去黏液。将手伸入猪肚内,用手抓住猪肚的另一端,翻转过来,仍加食盐和醋揉擦,洗去黏液。然后将猪肚投入沸水锅内进行刮洗,待猪肚的内壁光爽,再将猪肚翻过来,投入冷水锅,边加热、边用手勺翻身,等水烧沸,就可去掉猪肚的腥膻恶臭味,然后将猪肚浸泡在冷水中洗净备用。洗好肚裆放入锅中加入清水烧开,放入姜、葱、料酒煮至软成熟后出锅,切成长8厘米、宽4~5厘米的条或片,即成火锅食材就可入锅烫煮,口感软香醇别具滋味。

(7)猪瘦肉

猪瘦肉包括里脊肉、弹子肉、眉毛肉、盖板肉、腰柳肉等。这几部分是猪肉中质地最细嫩的部位,也是入烫火锅的最佳食材。加工方法:先将瘦肉四周的筋络剔净,然后按“横切肉片”的要求,切成长6厘米、宽4厘米、厚0.2厘米的均匀片,即老肉片。另一种吃法是将对切的肉片加入少许的鸡蛋清或湿淀粉,码一层薄芡粉入锅烫煮。

(8)猪肉丸子

猪肉丸子在重庆火锅中一般都采用生烫的技法。猪肉丸选用三七开的肥瘦肉,即三成肥肉七成瘦肉的猪肉,剁成米粒状,然后加入适量的鸡蛋液、精盐、味精、姜末、水、湿淀粉等搅拌均匀,成干稠的泥状,用手挤成丸子或装入碗内用小勺直接舀入火锅汤汁中。以小火保持汤汁微沸,直到肉丸煮至成熟入味浮于火锅汤汁汤面上即可。这种烫生肉丸不仅肉质细嫩、味美鲜香,还可提高火锅汤汁的鲜醇度。此肉丸中加入香菜末即为香菜肉丸。用此同一方法可制作鸡肉、鱼肉、牛肉等丸子。

(9)猪舌的初加工步骤

先将猪舌冲洗干净,然后放入沸水锅烫泡(应掌握好加热时间,时间过长,舌苔发硬不易去除;时间太短,舌苔也无法剥离),待舌苔发白立即取出。用刀刮剥去除白苔,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并将淋巴去除。猪舌放入锅中加入清水烧开,放入姜、葱、料酒煮至成熟后出锅,切成大片,即可入锅烫煮。

2)牛杂及肉加工

(1)牛肝

俗话说“牛肝、马肺、鸭肠子”,这几样东西最好吃。牛肝质地脆爽且细嫩,是烫煮火锅的好食材。牛肝以新鲜有光泽,结实而富有弹性,质细柔软且无黏液为佳。牛肝分为血肝和沙肝,其中黄褐色的沙肝最佳,褐色的铁肝次之。初加工时,需小心去除胆囊,以免胆囊破裂,胆汁污染肝脏。若不小心污染,可用酒、小苏打或发酵粉涂抹在污染的部分使胆汁溶解,再用冷水冲洗,苦味便可消除。要剔尽牛肝上的白色筋络,否则烫熟后口感老绵。切片时注意片张厚薄均匀、大小基本一致,片成长6厘米、宽4厘米、厚0.2厘米的片,牛肝切好后用鸡蛋液、水淀粉拌匀,涂上一层薄芡(不宜过厚),然后入锅烫煮才细嫩爽脆适口。

(2)牛肾

牛肾即牛腰子,有黄牛腰子和水牛腰子之分,做火锅食材时,以水牛的大白腰子为好。黄牛腰子呈不规则的圆形,不好起片,只能采用滚料片然后改刀成片;水牛腰子个大质脆嫩,容易起片,其加工方法与猪腰相似,用平刀片法。加工方法:先剥去牛肾外面的一层包膜;去尽腰臊;平刀(与腰子平行)进刀起片,保持整腰子的形状,片张以0.2~0.3厘米厚为宜(不宜用直刀,否则片太小,筷子夹不住);起片后装入容器中,漂去血水即可入锅烫煮。

(3)牛黄喉

牛黄喉是牛心脏血管的软组织部分,具有久烫不绵、爽脆可口的特性,是极受欢迎的火锅煮烫食材。

加工时先将牛黄喉在清水中洗净浸泡30分钟,再剖开撕去内壁上的筋络。对用手撕不掉的筋络和内壁上的凸出部分,则用剪刀剪除掉,使修整后的黄喉内外平整光滑。在开条改片时应顺着黄喉的纵向下刀,改切成宽约2厘米、长7~8厘米的条后,用清水漂起待用。

如果黄喉肉质较厚实,为了使其入锅煮烫时受热均匀,还应对黄喉进行刀工处理。即先用直刀法在黄喉上剞成一条条平行的直刀纹,其深度为食材的4/5,刀距为0.3厘米,再转一个角度,仍用直刀剞成一条条平行的与前刀纹相交的直刀纹,再切成条或块状,经煮烫制卷缩后即成荔枝形。

(4)牛瘦肉

牛肉可供食用部位较多,但作为火锅食材以黄牛的背柳肉为佳。加工方法:先将牛肉洗净,然后剔出牛肉的筋络和隔膜;切牛肉时最好横着牛肉的筋络切,切成长8厘米、宽6厘米、厚0.2厘米均匀的片,切好的牛肉片要大且薄,但不要出现连刀的情况;最后用鸡蛋液和水淀粉制成芡汁,给牛肉片挂一层薄芡。

(5)牛肚梁

牛肚梁即牛胃之一,是大肚上那一根约5厘米宽的肚梁,历来是用作火锅烫食的上等食材。把牛肚梁煮熟后,烫食软入味、柔糯而带韧性。牛肚梁以宽阔厚实为佳。加工方法:先将牛肚梁取下,平放在菜墩上,左手按住牛肚梁,然后右手反斜刀进刀徐徐铲牛肚梁上的板筋,剔去肚梁上一面板筋后,再以同样的方法剔去另一面板筋。接着进行刀工处理,采用十字花刀,即先用直刀法按0.3厘米左右剞进4/5深剞一遍后,再将进刀方向与先剞的刀纹交叉呈“十”字,按同样刀距剞进4/5深,剞完后,再将牛肚梁横切成2厘米的条。然后将牛肚梁焯水洗净后,入锅加入清水放入姜、葱、料酒煮至成熟透,捞出晾冷,用正斜刀片成长6厘米、宽4厘米、厚0.5厘米的片,吃时放入火锅汤汁中煮烫。

(6)牛蹄筋

牛蹄筋即牛腿骨与牛蹄之间肌腱或韧带的干品。牛蹄筋分为前蹄筋以及后蹄筋,一般来讲以前蹄筋为佳。牛蹄筋色棕黄,长而粗,具独特的气味,以干燥无霉变的粗壮的为佳。牛蹄筋用于火锅必须经过发制的过程,使其柔软后方能作为入烫的食材。

发制牛蹄筋有两种方法:

一是将蹄筋放入热水中快速洗去污物和油脂,晾干后放入冷油锅内,微火加热,不断翻动。蹄筋先慢慢收缩,待出现白色小气泡时捞出,将油温升至六成热时,再放入牛蹄筋,并用手不断翻动,直至蹄筋完全膨胀鼓起时取出,用手指捏一下,能一下捏断,证明已发好,如捏不断就再放入热油锅炸发,直至涨发到饱满松泡时,捞起放进热水中洗去油腻并使之回软,再换用清水漂洗干净,另换水浸泡待用。

二是先用温水把蹄筋洗一下,放入锅焖煮1~2小时,捞起撕掉其外层的筋皮洗净,再入锅加水用小火慢焖,换水清洗,如此反复2~3次,直到煮透回软时捞出,用水泡上待用。

烫煮前应将发好的蹄筋改刀切成中指粗细的条,用清水浸泡待用。

(7)牛毛肚

毛肚即牛胃中的重瓣胃,又称千层肚、百页肚。有水牛毛肚和黄牛毛肚之分,烫火锅以水牛毛肚质好。不管是水牛或是黄牛毛肚又有新鲜毛肚、水发毛肚、冰冻毛肚以及盐渍毛肚之分,其中以鲜毛肚最好。毛肚的结构分肚叶(俗称“上庄”)和肚梗(俗称“下庄”),其中肚叶为主要食用部分,也是传统重庆火锅不可缺少的食材,因此人们常把重庆火锅称为毛肚火锅。毛肚以肚叶片张厚实质脆爽,肚梗薄者为佳。当发现用手指与毛肚张叶轻轻一搓就分为二层的就是“稀皮”。这种毛肚是被水浸漂或冰冻时间过长所引起的,在烫食时脆度差且有轻微的异味。

毛肚首先要清洗干净。清洗前用手抓住肚梗,肚叶向下使劲抖动,让肚叶中的杂物从叶缝中抖出来,然后放入容器内翻开肚叶一张一张用水清洗干净,另换水3~4次,直到水清无异味为止。

肚叶的肚梗上附着一层筋膜,既不卫生又很绵韧,要顺着筋络将肚梗上的筋络全部撕掉,全部露出白色的肚身,然后再“起片”,就是将肚叶用刀修整成一张张适合于煮烫食的叶片。

将肚叶与肚梗分开,使其成为真正脆爽可口的毛肚叶片。它的加工方法是根据整个牛肚的大小,并考虑到吃客食用方便,将牛肚分割成7~8厘米阔的长段,然后左手抓住肚梗,右手抓住一张肚叶与肚梗连接处的一端,顺着筋络轻轻用力撕下,依此法将全部肚叶取下。起片时应尽量保持叶片大张完整,切不可撕碎了。余下的肚梗再横竖剞上“花刀”,再斜刀切成大片,用少许的食用碱腌码十来分钟,以清水冲漂去碱味,这样入锅烫食就比较脆爽。

(8)牛鞭

牛鞭是牛的雄性外生殖器的俗称,富含胶质,口感柔韧,但有异味,具有滋阴壮阳的作用。牛鞭有鲜品和干品之分。干牛鞭以质地坚硬、干燥质轻、色泽黄褐粗壮为佳。牛鞭其发制方法与水发牛筋相同,须经浸泡、焖煮、去尿道膜等加工处理。所不同的是牛鞭焖煮软胀后,要剥去外层白色的皮膜,然后剖开。刮洗干净尿道中臊味,改切成6厘米长的条,再放入沸水锅中加入姜葱料酒煮一会捞出,用清水浸漂待用。

3)家禽内脏加工

(1)鸭肠

鸭肠应该以新鲜,无异味,肠身厚,无透明感的为佳。在选购鸭肠火锅食材时,还会发现在有的肠内壁上,长有不少的色呈黄色、形似米粒状的东西,有人认为食用后会坏事而弃之,其实那是“鸭黄”,一般较老的鸭子的肠中才会有的,是可以食用的,还能帮助消化。鸭肠的加工方法是:刮油、盐搓、洗涤、改节。首先将鸭肠子理成直条,抽去附在肠上的两条白色胰脏,然后用剪刀头穿入肠子,顺长将肠子剖开,用水冲洗去肠内的污物,再将鸭肠放在碗内,加入食盐或米醋,用力揉擦除去肠壁上的黏液,用水冲洗数次,直到手感不黏滑,无腥膻气味改刀为20厘米的节即可入锅烫制。也可将洗净后的鸭肠放入沸水锅略烫一下取出。但要注意时间不可过久,以免质感老,难以咀嚼(鸡肠、鹅肠和鸭肠的加工方法一样)。

(2)鸭胗(鹅胗)

鸭胗(鹅胗)就是鸭胃(鹅胃),具有丰富的消化腺以消化食物,肌胃呈圆形或椭圆形的双凸透镜状,背侧部和腹侧部壁很厚,前囊和后囊壁较薄。富含肌红蛋白,故肌胃肉质坚实而呈暗红色。鸭胗应以个大,外表呈紫红色或红色,表面富有弹性和光泽,质地厚实,无异味者为佳;其加工方法是:用剪刀顺着鸭胗上部的贡门和连接肠子的幽门管壁剪开,冲洗去鸭胗内的污物,剥取内壁黄皮(俗称鸡内金,可做药用,具有健脾消食的功效),然后用少许食盐涂抹在鸭胗上,轻轻地揉擦,除去黏液,用清水反复地冲洗至无黏滑感即可。刀工处理时:在1厘米以上的鸭胗食材上,是运用垂直相交的直刀推剞十字花刀剞制而成的。刀距约为0.3~0.6厘米,剞的深度为食材的4/5,再改刀切成约3~5厘米的正方块。经烫煮后即卷曲成菊花形态。或者切成鸡冠花形:在厚度约3厘米的鸭胗子食材上,用直刀顺剞约0.3厘米宽、2厘米深的刀纹,再把食材横过来切成约0.3厘米宽的片,经烫煮后后形如鸡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