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一线观察4号 案例让社会学不再抽象 善于反思才能明辨是非
有关研究表明,若想使教学富有成效,必须注重“学”与“思”的相互交替与促进,并且让“学”与“思”高度融合,将主动性学习之“学”与批判性思维之“思”融为一体。陈家琪教授的社会工作理论课程教学的诸多特点中,这个特点似乎表现得更为明显。
还清楚地记得,那是一节关于女性主义类型及其有关女性主义的概念(基本观点)、理论的阐释分析课。陈家琪教授从一张分列着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黑人女性主义的名词及其相关描述的图表开始,在几个二级概念的阐释对比中引出女性主义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来,并对其进行解读分析。
看着课件上展示的抽象的名词概念,笔者心想,这次可是碰到了让人听着头疼的理论课了,会不会出现那种老师讲得没味、学生听得无趣的现象呢?但是,随着陈家琪教授越来越精彩的讲课,那种感觉和担心渐渐消失殆尽。陈家琪教授在解读分析相关的概念、理论时,既站在历史的角度叙说它们的产生和发展变化,又站在现实的角度评议它们的产生和发展变化,特别是陈教授在后面的环节里加入了学生们或可触及或能感受或正在体验的案例剖析,将抽象的社会具象化后引进课堂,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探索社会工作的真谛。同时,他又通过反思性学习的方式,将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案例,坦诚身
处夫妻关系、母子关系中的自己如何逐渐理解和深刻领悟正确的性别意识的过往,借此引导学生探究和描绘适合当代先进思想的新性别图式,在学者式的反思中对学生进行一种无形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看着学生们渐渐地沉浸于陈家琪教授为其营造的“学习场”而兴味盎然的场景,笔者不禁感慨,原来一直认为的枯燥无味的理论课教学在批判性思维的唤醒下,竟如此有趣。笔者不禁想到,荷兰学者Dam和Volman曾提出,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公民的素质能力是教学战略。注重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和批判性思维,就应该是大学的一种教学战略。而任何被动性学习或灌输式学习都是不可能产生批判性思维的。只有通过主动性学习才可能促进批判性思维的生成和运行。为此,每一个大学教师都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和完成这一教学战略,既从自己授课的层面使课程教学更具有魅力,更从可以使自己的学生全面提升思辨能力的层面使学生早日具有批判性思维,养成自觉辩名析理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