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工作实验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小组工作实验室教学主要包括两块:基础性实验教学和综合性实验教学。基础性实验教学用以帮助学生理解小组工作的理论、模式和价值观,练习小组工作的重要技巧等;综合性实验教学是以社会工作实验室为平台,在我的指导下,围绕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主题,由社工学生带领其他学生开展大学生成长小组,体验小组工作的完整发展阶段,训练学生掌握小组工作各阶段的主要领导技巧等。
1.基础性实验教学内容。主要根据小组工作课程理论部分的教学需要,在社会工作实验室开展实验教学,主要采用社工视频欣赏、角色扮演、游戏活动、案例讨论等教学形式和手段。影视赏析是社工教学的一种手段,视频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提供教学示范。例如,小组动力学理论告诉我们,小组既会产生助人力量,同时也会产生破坏力,破坏性的小组动力关系会给组员带来久远的伤害(特斯兰等,2010)。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理论,我在课堂上让学生观看《〈浪潮〉如何操纵集体心理》,推荐学生课后观看《浪潮》等电影。通过社工影视教学片欣赏讨论,学生容易理解小组动力,明白正确引导和发展助人性的小组动力关系,可以给小组和组员带来积极效果。观看《在方祥的日子》《做社工,不只是打一份工》《醉酒俏佳人》等视频中的小组活动片段,让学生感性而具体地了解小组工作的社会目标模式、互惠模式、治疗模式等模式特点。在讲解小组领导技巧时,我播放《小组工作示范》(台湾)等视频,或是安排学生课后观看并撰写观后感,体会小组领导方法与技巧。针对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性格等原因不适合担当小组领导者的担忧,之后再组织学生讨论问题:领导能力是后天习得的还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进而引出特质取向的领导理论和分配功能取向的领导理论。前者认为领导者天生富有领导他人的特质,领导是天生赋予而非后天训练得来;后者认为人可以被教导领导技巧与行为,每一个人都可以被教导成有效的领导者。通过小组领导技巧训练,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是有能力担当小组领导者的。
“角色扮演”是实验室教学的常用方法,可以直接对接实验教学内容,提升实验室教学的针对性与时效性;符合社会工作教育的专业伦理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施保护;提升学生的同理能力,锻炼专业敏感性(魏爽,2015)。我采用“角色扮演”,如让学生模拟带领大学生逃课小组,让扮演小组领导者的学生带领组员讨论逃课原因时,练习环视技巧的运用;学习小组沟通模式时,通过角色扮演、模拟练习,体验小组沟通的几种模式(辐射型、圆圈型、热椅子型、自由飘浮型)。
游戏具有趣味性,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寓教于乐。游戏带领是小组领导者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技巧。本人实施一课一游戏计划,安排学生进行一个10分钟左右的游戏,要求所选游戏适合课堂环境,不要耗费耗时太多。游戏种类一般包括破冰/互相认识、竞赛/比赛/合作性、分享感受/自我认识、娱乐/制造轻松气氛、人际关系/沟通等。学生轮流作为游戏带领者,带领班里同学玩一个游戏,游戏结束后根据4F技巧(回顾过程Fact、深刻感受Feeling、反省体验Finding、前瞻应用Future)组织分享活动。通过带领游戏的训练,学生积累了一些游戏的知识,掌握了带领游戏的方法技巧。游戏有助于制造轻松的学习气氛,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投入度。
2.综合性实验教学内容。开展大学生成长小组。当前大学生群体面临着适应性困难、人际冲突、情绪管理、时间管理、手机依赖等各种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参与式教学和体验学习,利用社会工作实验室开展大学生成长小组来解决。大学生成长小组通过组员之间的互动,他们会在思想、感情和行为等方面觉醒和反思,从而不断获得成长,其重点在于通过对组员人际关系、价值观、感觉等方面的内容的探讨,帮助组员发现、发挥自我潜能,促进个人正常发展(刘梦,2013)。在社会工作实验室开展大学生自我认识和成长小组,让学生体验从小组筹备、小组初期、小组中期到小组结束和小组评估的完整过程,培养学生小组方案设计、小组带领等方面的能力和技巧,从整体上把握小组的发展与历程,重点训练小组领导者带领小组的技巧,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小组工作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