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处理各种“讲述者”关系

三、灵活处理各种“讲述者”关系

教师如何处理好“内”“外”“主观”“客观”几方面的关系呢?

第一,对知识点的“聚焦”可以是从自己专长或认为重要的角度去整理和传达。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不允许把所有的知识点一股脑都传授给学生,教师对知识的“聚焦”是对知识的取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本身的价值观和研究专长可以起到“过滤器”的作用,对于把什么样的知识、观点传递给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笔者自己来说,在讲述广告策划课程中,对知识的取舍主要是遵循“实践指导兼顾理论深度”以及“经典为本、新颖为用”的原则。这与个人的价值观和研究专长有关。在笔者的观念中,广告策划是一门实践性较重的课程,但是必须有较为全面的广告传播知识作为指导,必须有较为扎实的专业技能作为支撑。此外,广告策划也是一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课程,特别是在新媒体背景下,传统的广告策划架构已经难以适应社会需求,但传播和策划的基本原理却是相对不变的。

第二,对学科相关的历史、事实、案例以及既存的观点应该客观讲述,但对这些知识的理解、聚焦和评价可以有自己主观的观点。对知识进行客观公正的考证是教师课堂教学之外的主要工作,要做到客观公正,就必须广泛地查阅、参考相关的文献,并对文献材料进行汇总、对比和分析,保证不把错误的知识传递给学生。笔者在备课过程中,经常碰到的需要考证的文献问题有翻译错误、转述错误以及表述不准确,如一本教材把影视广告效果评估方法之一“frame by frame diagnostics”翻译作“结构诊断学”,笔者订正为“逐帧诊断学”;又如一些文献称是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会见拉斯克(Albert Lasker)时提出的“不做总统就做广告人”,经过多种文献考证,会见拉斯克的是美国著名的文案撰稿人约翰·肯尼迪(John E.Kennedy,1864—1928),而非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John F.Kennedy,1917—1963);再如一些教材把广告策划的基础性调查表述为“市场调查”,笔者订正为“广告调查”,等等。

第三,对自己参与的案例、自己的研究课题以及自己原创的理论,应该以“内讲述者”角度讲述理论的来源、观点,但要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论证和评价。如在讲到广告调查时,笔者往往会结合自己曾经参加过的一些调查,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他们怎样在撰写问卷和调查过程中避免数据偏差;在讲授“广告策划者应该具备严谨的作风”时,会引述自己当年同事因为在策划方案中写错一个字而给公司带来重大损失的案例。此外,对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也可以从主观评述的角度去预测。如笔者在讲述广告策划的几个阶段时,提出当前广告策划是“创意营销策划”而非“创意传播策划”,主要原因是策划的目的直接指向营销结果和行为结果,而不是传统的知晓、理解、情感、动机等“心理结果”。该结论虽然具有笔者自身的预测性,但有理有据,学生对该结论接受程度就很好。

第四,课堂教学关系具有主体间性,教师在课堂上即使讲述者,也是倾听者。与其他叙事作品不同,教师教学叙事的接受者不是臆想出来,也并非千人一面的“听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存在,他们有自己的观念和想法。特别是高校选修课,学生可能来自不同的地区,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也可能来自不同的专业,知识背景不同,看待同一事物可能会具有不同的视角,产生不同的看法;甚至有可能来自不同的年级,对同一学科的知识掌握深浅不一。除了不同的叙事角度之外,教师还应学会察言观色,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这样作为课堂讲述者,才能从他们实际对知识的需求出发,从他们的喜好出发,用他们听得懂的“话语”与他们作交流,传授他们需要的知识或者解答他们的困惑。所谓“教学相长”,每一个优秀的教师都是在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中成长起来的。

总之,教师应该是“讲述者”理论中各种讲述者的综合体,应该能够在知识的客观性和自我个人风格中不断变换视角,在各种教学叙事角度中做到游刃有余。此外,作为讲述者,知道如何设计“文本”,如何利用“话语”,如何讲好“故事”等以提高讲述水平和讲述效果也是教学叙事中的关键问题,限于篇幅,不再展开论述。孔子说:“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作为教师,最大的“事”莫过于教学,应该临“课”而惧,好“叙”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