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达四趣”
施教之法,贵在启发。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也曾生动地比喻到:“教师,一个引导者,他撑着船,学生们用力地用桨把船划向前”。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主导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导”作用的充分发挥,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而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借机诱导,精讲点拨。因此,在社会学概论课程的日常教学中,笔者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灵活选择了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方法。
1.启发式教学。即充分利用社会学概论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在新知识导入时,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营造课程导入环节的“磁铁效应”,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从而避免了“满堂灌”式教学的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案例式教学。即引导学生去分析精选的典型案例,将案例与理论挂钩,让学生感受到理论的源泉所在,并能够举一反三。学生掌握了经典案例,再进行社会问题的调查、分析时,就避免了盲目性。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在参照经典案例的基础上,结合社会问题进一步调查、分析,从中归纳、总结、概括出值得后人借鉴、推广的新案例,从而获得理论与实际、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学习效果。
3.实践性教学。即通过亲身实践,进街道、进社区、进工厂、进农村,走进社会的各行业、单位,以获取第一手原始资料。例如,讲解“社会流动”章节内容时,鼓励学生到校外调查流动民工的情况。这种社会调查不用事先联系,学生可以自己一人或结伴(建议二班人)到民工集中的区域展开调查,写出调查报告。走近民工的调查,使学生对“社会流动”的理论有感性与理性结合的理解,对这一层面的人群有了解,由此获得认识上的提高。
4.研究性教学。即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运用所学的社会学理论和知识,就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独立进行思考和开展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申报学校或省级科研课题或创新性课题,或者申请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以不断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以上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往往可使学生达到以下“四趣”:
一是启迪了学生的“志趣”。即启迪学生如何为人处事,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倡导学生读社会学经典著作,讨论社会学经典案例,欣赏反映社会问题的影视佳片,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思考人生、理解生活、追求卓越”,引导学生把做事与做人有机结合起来,“化理论为能力,化理论为素质”,做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相统一,达到“拓宽知识视野、夯实专业知识、培养综合素质、树立远大目标”的目的。
二是培养了学生的“德趣”。即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和明确的法律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笔者采用影视观摩、案例探讨、角色模拟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大学生贷款”“智能手机能否出现在大学课堂上”“校园欺凌如何防治”“汉服、中山装、旗袍等能否成为国服”等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不断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
三是激发了学生的“情趣”。所谓“情趣”,狭义地讲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带有指向性、持续性的心理倾向;广义地说来,是指一个人对于人生、对于生活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社会学学习情趣,即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社会学的兴趣。具体做法是结合课堂教学的需要,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和安排学生有计划地探访农村小学、福利院等,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和感受获得感性知识,激起同学们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动力和热情,激发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四是增加了学生的“乐趣”。即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体悟到学习知识、探究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积极分析和解决社会热点问题而获得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笔者精心设计每一教学环节,将理论知识融入具体案例的分析中,并借助学校网络教学平台,手机学习通、授课班级QQ群、腾讯会议等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线上线下的教学互动,鼓励学生敢于同教师进行“思维碰撞”,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课堂参与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