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一线观察32号 感受你的内心 我们产生共鸣——记张细珍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导读课堂教学

教学一线观察32号 感受你的内心 我们产生共鸣——记张细珍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导读课堂教学

“这课的教学形式以学生自由讨论、相互点评为主,并在此基础上老师进行引导+总结。”

“引导学生讨论,会以课件为大方向。但我又几乎不会照讲课件,常常会根据同学的发言,随机变动思路。”

“对作品主题和形式的分析,都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完成。”

“当然,这课的特点就是要强调以看作品为前提,强调讨论只谈自己的观点,不接受网上或他人观点,所以课堂上要求学生脱口讲,不要事先准备PPT。”

……

其实,刚刚走进张细珍老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导读教学课堂,有几个想法就迅速地掠过笔者的脑海:相对于影视鉴赏、戏曲戏剧之类鉴赏课程,文学名篇中无论是诗歌、小说、话剧,其阅读和鉴赏都会因为不具有图像的直观、直接和不能让人一口气看完而有一定的难度,老师该如何处理呢?对小说或是短篇或是中篇又或是长篇的阅读和鉴赏,作品阅读是前提,在学生如此之多的大课堂上,如何能够保证每位同学都去阅读过相关作品呢?倘若学生借口学习紧张而没有时间阅读,没有阅读而难以产生自己的感受进而课堂上不发言讨论或者发言讨论者无几,老师又该怎样处理呢?

仔细地捕捉张细珍老师有关于课程教学的介绍,似乎那些盘踞在笔者脑海里的问号有些已经变成了句号或者是感叹号,而当笔者在课后与张细珍老师对话之后,则不仅剩下的问号变成了句号,更多一些的信息感受也纷沓而来。

笔者注意到,偌大的教室里,争相发言的学生坐在教室的各个地方,话筒在同学们手上传来传去,讲课的老师随着发言学生的方位在教室里移动,时而在讲台,又时而在学生中间的某一个位置。

笔者注意到,学生的发言以老师提出的问题为中心,老师也根据学生的发言而时时参与意见,师生共同就问题阐述自己的看法,探究作品的主题思想和形式艺术,讨论人生的真谛和意义……就像是接力赛一样,谁能够接上前者发言提供的话题则就谁可以拿到话筒,有的学生甚至有反复几次的发言。

笔者注意到,已经下课了,还有少许同学聚集在张细珍老师的身边,依然兴致勃勃地在继续讨论着课堂上的问题。

记得朱光潜先生这样说过:“感受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客体事物的刺激强度和新异程度,更取决于主体心灵的丰富和活跃程度。任何人都只能在自己感受力所及的范围内去感受生活”。作品只有在欣赏时才具有生命力,因为在欣赏过程中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东西——文学欣赏对象和作品的意义。严格意义上,作为作品阅读者的大学生,涉世太浅或者还未能够真正涉世,对于堪称名篇的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如果不是静下心来去阅读,则很难在字里行间寻觅到产生感受的源泉。感受有两个层次,首先是有形式感,而后才能够可以意蕴领悟;如果不是同学之间自由讨论、相互点评,兼之老师亦步亦趋地点拨和导引,则学生很难深入把握作品的意蕴所在。而正是具有这种瞬间的带动影响与学生达成心理一致,进而让学生有一种遇见“知音、同类”

的亲切感,从而拉近了师生距离。因为懂得,才会共鸣。因为有共鸣的存在,不同的个体间有了一致的灵魂波长,并不断发挥着聚集人心的力量。

后记:

张细珍老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导读课堂教学,或许正是由于要求学生谈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并且能够与学生一起深度共建共鸣,才得到了选课学生由衷的喜欢。在江西财大不可错过的选修课排行榜里,这门课赫然其中。

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