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开资源,灵活授课

二、广开资源,灵活授课

科学研究是授课发散思维的基础,是授课质量的前期保障,广开资源、灵活授课则是将教师的内功转化为外功,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工作。从广义看,现代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特别是人文学科的资源,可谓俯拾皆是。2010年,笔者偶然走过拆迁地,听到广播里女中音悦耳的声音,宣传拆迁是“城市赢得环境,百姓赢得财富,政府赢得民心,社会赢得和谐”,这不正是现实版的申论思维和语言吗?将这些生活中的资料汇集,本身就形成信息的资源库。广义而言,教材教辅读本、生活中的案例、图书网络信息、课堂及课外环境资源等都是人文学科的资源聚集地。限于篇幅,笔者在此只探讨狭义的资源使用,即在课堂怎样就一个中心问题调动资源,讲深讲透问题,引发学生横串纵联的思考,进而在求知的同时体味人生,潜移默化地提高人文素质。

要课堂上资源丰富,课下功夫必须做足,所谓“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是也。一是基本理论掌握要“成竹在胸”;二是生活中做有心人,世事洞明皆学问,一枝一叶总关情;三是能够踏遍青山寻“宝藏”;四是要有着一双识别人生百态的慧眼,可以把世界看得清楚明白;五是要举一反三,综合融汇,沙里淘金,选拔珍贵的精华;六是要有好酒也怕巷子深的敬畏意识,研习再研习;七是表述不拘一格,形体与语言相配合;八是微观入手,宏观鸟瞰,将资源用足,将教学效果尽可能最优化。比如,在新闻频频“反转”,事实真相扑朔迷离的当今,受众迫切地呼唤调查性记者,希望新闻界的有德有胆有识有才有能的记者“铁肩担道义”,揭露社会的阴暗,为人民“鼓与呼”。笔者在做前沿讲座时,将“调查记者与调查性报道”列为选题,其中讲述了八个问题:1.调查性报道概说;2.调查记者的职业特点;3.调查记者的模式;4.调查记者的品质;5.调查记者的法律与伦理素养;6.调查记者发现真相的功夫;7.调查记者的困境与流失;8.自媒体调查性报道的异军突起。笔者从2018年《疫苗之王》揭露的疫苗问题谈起,首先举出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目前(2018年)我国的调查记者只剩下175人,其中传统媒体仅有调查记者130人。这堂讲座不仅涉及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梳理中国调查记者的现状和行业问题,勾勒出中国优秀调查报道的脉络,并将传统媒体与自媒体对比,论及异军突起的商业门户网站和自媒体在调查报道中的重要作用。讲座夹叙夹议,理论与案例结合,并旁及普利策新闻奖的调查报道和《百亿保健帝国权健》《甘柴劣火》等近期全国性瞩目的报道及相关事项,教案资料字数10余万。教学资源丰富,才能打开学生的眼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媒介观,学习优秀调查记者的品质、素养和报道技巧。

资源是客观存在,利用甚至化用资源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没有能动性的智慧,客观的存在物就不能成为启发学生的教学资源。所有有性灵的课程,都是教师看似无心偶得,实为长期修炼的结果。笔者在讲述申论语体风格时,曾引用感动中国颁奖词:

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一个人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

在详细分析了颁奖词隐含的意义后,笔者直接将它“翻译”成申论语体特点的文字:

徐本禹是一个在精神上富有的青年。他在大学毕业后,放弃了条件优越的在城市的工作,主动要求到贵州偏远山区的贫困地区任教,为山区孩子带去先进的知识。他的行为使中国人民深为感动。徐本禹作为一个大学毕业生,他的年龄、阅历和经验都有限,但他毅然以自己现有的一切,去支援山区的教育。他忍受了独处贫穷地区的生活困难,克服了孤独和冷寂,承担起民族的义务和国家的责任,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仅靠徐本禹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们期望更多的有志青年投身一线,为贫困地区的教育做出贡献。

文学语体的文章与申论语体的文章对比,直观地说明了问题,见出了区别。要求学生经常这样“翻译”,能增强他们对应用性的公务文书语体的感悟,提高申论实战的能力。这种随手拈来的资源,经过教师妙手组合,其教学的功用立即显现出来!

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并重,“有思想”“有观点”“有资源”“有方法”是高校教师必备的功力。科研有成果,教学有内容,方法有魅力,才能起到有效的教学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