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一线观察45号 课程经营不分必修选修 课堂互动讲究异曲交响——王华老师的通识选修课教学特点
实际上,对于教师而言,不管其执教的课程是专业必修课,还是通识选修课,都会认真地进行课程经营,不存在什么孰轻孰重之说。甚至会因为通识选修课的开设或是源于教师长期研究的成果或是基于教师的专业研究兴趣,通识选修课的经营还更有其独特和精妙之处。尽管有一些学生可能会因为课程的性质不一样而在主观上重视的程度不一样、付出的努力不一样,比如,将这类课程的学习时间置于专业课学习之余,多在夜晚安排。再比如,将这类课程的学习作为知识结构的补充,或是作为特别兴趣,或是作为完成学分之需,报以随便学学就好的态度。
当然,通识选修课的讲授是否到位,是否能够引起和得到选课学生的关注和青睐,关键点还是在讲课教师的发挥。一般而言,只要课任教师以认真之心对待课程,将课程基本原理和基本观念清楚地完美展示;以负责之心对待学生,有意识有计划地去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学生必定也会相应地改变自己,愉快地跟随老师的节奏,走进课程,认真起来。近来新听王华老师的通识选修课文化社会学教学,这种体会尤为深刻。
在王华老师的课堂上,笔者看到的景象是:
围绕课程发问,学生积极思考和发言,老师微微笑着认真聆听,时而发言,着意让学生在彼此思维的碰撞中不断有新发现,有所领悟,从而增进对课程知识、理论了解和运用的欲望。
针对学生的困惑,任课老师不厌其烦地启发、引导和解答;根据老师的所讲,学生探知的欲望愈发强烈,发表意见、看法的同学越发多了起来。
教师用以教学的课件的内容是丰富、生动、清楚的。学生师生之间的互动自然而又频繁。
……
在师生对话的言语之间,笔者发现学生的兴趣之所以被调动起来,对课程的话题由陌生逐渐熟悉,教师的引导非常关键,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其实早就已经开始,即王华老师与相关同学的相关话题讨论已经由超星平台延展到了课堂。虽然课程理论的学习在某种意义上是枯燥的,然而教师所列举的案例却是同学们生动熟悉的,因此,师生之间自然而然地具有了“共鸣”的可能,也因此,才有了课堂上师生互动的自然而又频繁。
由此笔者又想到了许多,比如,怎样在真正意义上上好学生眼中的通识选修课,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课”;怎样才能让学生切实地明白通识选修课看似无用却是大用的道理……
之所以笔者会比较关切王华老师的通识选修课教学,或许是因为一者是人文学院是全校开设通识选修课相对较多的学院;二者是通识选修课成为“金课”道路上困难更多;三者是通识选修课开设即将是学校要大力扶持的工作之一。在此,笔者也希望王华老师的通只选修课能早日成为“金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