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一线观察38号 切合实际的教学有“的” 课外练功为学生助力——夏刚老师的教学与大四学生的课堂
一个教师要想上好课,在一定意义上,是不是也像人说学诗者如何才能学好诗一样:“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汝欲上好课,功夫在课外”呢?毫无疑问,答案是肯定的。联想到本学期听过文化产业管理系夏刚老师上的两门课,这种感觉尤其强烈。
夏刚老师上的两门课分别是文化投资学和文化经纪理论与实务,从教学计划上看,这两门课还都是为大四学生设定的课。给大四学生讲课,会不会因为教学对象的不同,与其他年级学生的上课有什么特别不同的地方呢?可能不少的老师会有这样的感觉,给大四学生上课,因为考研及其复习、找工作单位、撰写毕业论文等一股脑地在大四学年依次发生,学生听课的情绪相比其他年级的相对是波澜起伏、动荡不已,出勤不会整齐,即使到了课堂,注意力也不会太集中,由此而颇为影响教师原本准备好的教学心情,甚至有时候面对一手请假条和零零落落的学生讲课而索然无味,只有硬着头皮自顾自地讲讲而已。那么,给大四学生讲课,怎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唤起和聚集学生的专注力和兴趣呢?或者换言之,除了课本以外的内容之外,还应该有些什么让学生觉得必须要拥有的内容而让学生舍弃不能呢?
在夏刚老师的教学课堂,竟是让笔者见识了这一番风光。无论是文化投资学课程的教学,还是文化经纪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教学,让笔者印象极为深刻的就是夏刚老师的讲课很愿意结合大四学生的切身需求,针对大四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实际和将来就业的职场技艺培养方面,巧设焦点,有意识地为学生间接地“清理大脑,使空间清净”;攒足“课外功夫”,满足学生需要,以积极的目标引导学生对难点的探索。
比如,在文化投资学的教学课堂上,夏刚老师的教学结合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确立选题环节,从科研前沿的角度为学生提供可研究的问题,用以启发学生能够结合专业理论的学习寻找更为合适的研究问题;从专业分析的角度对学生提出的选题进行深入讨论,用以帮助学生较为准确地筛选和把握选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再比如,在文化经纪理论与实务课的教学课堂上,夏刚老师的教学会结合学生即将踏入职场的实际,特别加重有关实务内容教学的成分。不仅从文化经纪实务方面着力,而且从文化经纪人职业素质养成方面进行强调。所以,在夏刚老师的课堂上,笔者看到的是学生不随意逃课和兴趣盎然地听课;听到的是学生围绕着老师设置的“焦点”认真探讨的声音;感受到的是学生与教师之间那种向着同一个目标而相互毫无间隙的交流气氛。
可以这么说,在一定意义上,学习兴趣的缘起和发展也始于某种切身需要;学习专注力的集中必须有赖于外力的干预——清理大脑,使空间清净;巧设焦点,引导难点探索。通常意义上,专注力也称之为注意力。从心理学角度看,注意力使人们的心理活动朝向某一事物,有选择地接受某些信息,而抑制其他活动和其他信息,并集中全部的心理能量用于所指向的事物。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是打开心灵的门户,并且可以说是唯一的门户。门开得越大,学到的东西就越多。并且,良好的注意力是大脑进行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的基本条件。引导和帮助学生具有的良好注意力,就是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品质。反之亦然。想到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曾说的这样的一句话:“天才,首先是注意力”;也想到正确的教育应该“因材施教”“因人而教”的有关说法,忽然深刻地体会到,所谓的“因材施教”和“因人而教”,其中有一个共同的核心所在,那就是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即注意力。看来,夏刚老师的课堂教学处理深得其中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