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头”上下功夫
严伟华
《长恨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所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长篇叙事诗,问世之初就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时人有言“童子解吟长恨曲”,白居易也曾自诩“一篇长恨有风情”。因其种种优点,《长恨歌》一直以来就被我校列为大学语文课程的必讲重点篇目。用我们大学语文老师的话讲,这也的确是一篇非常有“讲头”的课文。所谓“讲头”当然是句大白话,以至于查阅相关词典也未见收录这一词条。姑妄言之,“讲头”大概应该指的是课堂教学内容当中的一些比较重要、比较有意思的各种知识点,当然也包括我们通常说的教学重点难点。
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这些有“讲头”的地方,毫无疑问都应该是老师最要下功夫的地方。作为一个合格、称职的老师,当然要学会抓“讲头”,善于抓“讲头”,把“讲头”讲好,做到这三点,一堂课也就离成功不远了。这一切既有赖于老师的认真备课,也有赖于老师的专业素养。所谓“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是也。
在我的教学当中,“讲头”一般是以启发式教学的方式呈现出来,常常的做法就是在学生无疑问处精心设置问题,因为有句话说得好:“做学问要在无疑处有疑”。在看似寻常的文句之后,通过有效地设问启发,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教学效果。
不妨先以《长恨歌》中“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这两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诗句为例。按理说,这两句诗句意显豁,通俗易懂,同学们读时大都觉得没什么问题,有些老师也认为这两句没什么“讲头”,讲课时一带而过。而我偏偏在这里设置了一个问题:白居易写这两句诗的言外之意究竟是为什么,这两句透露出哪些重要的信息?经过老师的启发点拨,有些同学很快就明白了前一句是说杨贵妃入宫的年龄问题,(“初长成”意味着杨贵妃入宫时刚到及笄之年,也就是大概十五岁左右)。后一句是说杨贵妃入宫的身份问题(言下之意杨贵妃是以一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黄花闺女的身份入宫的)。此时我就告诉同学们真实的史实是杨贵妃入宫之前“始为寿王妃”,而且入宫时已是二十七岁的“高龄”了。这在当时可谓是一个人尽皆知的常识,也就是说这两句压根就与史实不符,那么随之而来的第二个问题就是白居易为什么要罔顾事实,强行为杨贵妃“洗白”。这时候大多数同学马上都能从古人有“为尊者讳”的习惯的角度给出较为合理的解释。
《长恨歌》中有一个贯穿全诗的细节,我认为白居易处理得非常成功,也是他的匠心所在,那就是他先后三次写到杨贵妃“回头看”这个动作。可别小看了这个细节,很多同学在看书时对此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殊不知这也正是这首诗非常有“讲头”的地方,我会把这个知识点当作整首诗的难点进行认真讲解分析。这三次“回头看”按顺序依次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回看血泪相和流”和“回头下望人寰处”。诗人先用“回眸一笑百媚生”这句来极力夸饰杨贵妃入宫时的风华绝代,专宠于后宫,此为扬,此为乐。再用“回看血泪相和流”来极力渲染杨贵妃在马嵬之变时香消玉殒前的惨状,此为抑,此为悲。这两句诗所呈现的画面极具视觉冲击的效果,而且前呼后应,形成强烈的对比反差,收到了“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之效。最后用“回头下望人寰处”这句来着力表现身登仙界的杨贵妃矢志不渝,仍然日夜思念唐玄宗,无奈却思而不得,因为接下来的一句是“不见长安见尘雾”,在这里作者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以长安来借指唐玄宗。通过对这三处有关杨贵妃“回头看”的文本分析,做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较好地加深了同学们对人物形象、诗歌内容、写作特点的理解与把握。
《长恨歌》作为一首长篇叙事诗,以其叙事的婉转动人,在叙事诗本就罕见的中国古典诗歌当中成为难得的上乘佳作。因此,《长恨歌》的叙事当然也是讲课当中必须要重点分析讲解的地方。在诗歌的第四部分有一个比较有“讲头”的叙事部分,描写身登仙界的杨贵妃和临邛道士见面的情形:“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讲课到此,我会找出陈鸿的《长恨歌传》中与此相同情节的描写——“(方士)见一人冠金莲,披紫绡,佩红玉,曳凤舄,左右侍者七八人,揖方士,问皇帝安否”,让同学们对比阅读,去思考这二者对杨贵妃和临邛道士见面情形的描写以何者为佳,去思考之所以为佳的理由所在,以敦促学生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之下,深入文本,认真思考,积极发言,集思广益。当大多学生能够对两个文本的优劣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做出合理的分析的时候,一种满足、一种喜悦满满地充溢在我的心头。
教师要在“讲头”上下功夫,认真备课,精心施教,实现师生有效的互动,寓教于“动”,寓教于“思”,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学会思考。理想的语文教学状态是要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语)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