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双语课堂教学效果:多角度、全方位发力
银平均
随着全球化加速和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教育部着手实施高等教育改革,要求各个高校开展双语教学。我国高校大规模开展双语教学始于2001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之后。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社会工作双语教学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的事情。如何破解双语教学中教师全部使用汉语授课或照着英文PPT念稿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师生无互动、课堂了无生趣的尴尬局面,成为当前双语教师亟须反思的问题。笔者在社会工作(双语)课程教学实践中,反思最多的是如何提升双语课堂的教学效果。总结这些年来的社会工作(双语)课程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需要多角度、全方位发力,才能达成可预期的教学效果。以下是笔者这些年来对社会工作(双语)课程教学实践的经验反思。
第一,正确定位社会工作双语教学目标。双语教学,顾名思义是采用两种语言进行专业教学的活动。它的根本目的是将语言教学目标与专业教学目标进行结合,达到提升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专业素养的目的。双语教学既要区别于单纯语言学习的外语教学,也要区别于采用汉语开展的专业英语教学。社会工作双语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以英语作为手段去获取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并非语言学习。让学生运用英语学习、探究和发展专业知识,探索国际社会工作前沿,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意识才是社会工作双语教学的目标。社会工作双语教学既要考虑到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理论的逻辑性、条理性,同时要考虑到英语语言本身的特点和驾驭技巧。笔者一贯坚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促使学生尝试用英语思维去思考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运用社会专业知识,激发他们兴趣,着眼他们的英语思维、专业能力的培养,锻炼他们的英语语言习惯,使其学会以英语作为工具来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术语和知识分析专业问题。笔者始终鼓励学生并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启发学生学会用英语思维去思考社会工作专业问题,开展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学习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第二,努力克服两种语言使用比例规定的误区,在各个环节创设双语情境。目前,在双语教学课堂语言使用比例的规定方面存在一种误区,即认为双语课堂上英语使用比例越高越好,一些学校对这种课程课时的计算系数权重也越来越大。笔者以为,这种规定不但偏离了双语教学的基本要求甚至是错误的。双语教学必须采用两种语言教学,但只要教师运用外语的比例超过50%即可。一味规定英语使用越多、双语成分越浓、课时系数越高的做法是明显错误的,那样就把双语课程变成了专业英语课程。英语语言的使用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全英文授课的前提条件是学生的听力水平以及沟通能力要能完全跟上老师的步伐。笔者始终考虑到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状况,对于易于理解的知识点,尽量使用英语授课,对于难度较大或者是学生理解起来困难的内容,一者,会将英汉两种语言结合使用,尽可能让所有学生能跟得上节奏;二者,不会过于偏好哪一种语言,尽最大努力创设双语课堂情境。同时,对于学生的回答一律要求使用英语,对于极少数表达不畅或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的学生,则允许他们使用英语实在表达不了的情况下,可以运用汉语表达,但不鼓励。还有就是采用全英文教材,并且考试试卷全部采用英语印制,规定除了英语翻译成汉语的题目外,其余题目必须用英语作答。笔者会根据学生用汉语作答的比例情况酌情减扣分数,对全部汉语作答的试卷做零分处理。
第三,利用国际会议、出国进修等交流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驾驭能力。社会工作双语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高素质和非常强的双语使用能力。社会工作双语课教师必须具备能轻松驾驭英语语言的能力,同时具备能娴熟讲解和传授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与理论,开展专业分析和研讨的引领能力。为了提升自己对英语语言的驾驭能力,笔者先后于2012年、2016两次出访美国进修,开展专业交流,努力提升自己课堂英语语言驾驭能力。在国外访学期间,除了与美国本地教授和学生积极开展日常交流外,笔者还通过选修专业课程、参加专业学术会议、参加各种研讨会等各种渠道,练习了使用英语开展专业交流,同时了解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实务前沿,夯实自身英语语言运用和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
第四,坚持社会工作专业期刊论文和原著的阅读,并要求学生课余阅读英语课本和补充英文读物。任何一种语言的运用,必须强化使用频率,如果仅仅课堂上偶尔使用,语言运用能力难以提升。笔者在自己坚持阅读英文原版文献,要求学生在阅读英文资料的同时,会布置一些英文材料让学生尝试去翻译,为他们尽量多地提供接触英语的机会,强化他们使用英语的习惯。
第五,尽量熟悉各种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所有学生参与,避免师生无互动的局面。尽管笔者第一学历是师范教育,但在教学之余,笔者坚持补充阅读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书籍,掌握适用的教学改革理论。在社会工作双语教学过程中,笔者始终注意把握课堂节奏,照顾到所有学生,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熟悉教材和学生,也对授课方法进行充分的思考,尽量充分运用小组讨论、设置疑问、案例分享、小组汇报等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甚至运用小视频等手段避免学生的感官疲劳。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始终想办法让每个学生有参与机会,对于参与不积极的同学采取点名回答问题或者轮流回答等方式,将他们纳入课程学习当中。始终注意避免一言堂的现象,尽量确保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发挥,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并开展小组讨论和小组汇报。在组员代表汇报本组的讨论观点后,鼓励组员起来做补充发言,尽量让所有学生的意见被大家听到,以此激发大家参与的积极性。
第六,不拘泥于现有的国外原版教材,对搜集到的英文专业材料进行合理组合。目前,社会工作双语教学所需的教材匮乏,这也是国内社会工作双语教学面临的挑战。考虑到原版英文教材价格昂贵,而且编写体例、知识架构、逻辑框架等与国内教材区别很大等因素,笔者从原版教材中选取适用的内容,结合一些其他的英文文献,组织上课内容、编制PPT和教学讲义等。笔者也有一种想法,考虑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合作编辑一本语言纯正、可读性强,既借鉴国外原本教材的理论和方法,又具有社会工作专业特点,同时吸纳了我国本土化理论和方法的适用教材。
社会工作双语教学以及课堂驾驭是一门艺术,双语课堂驾驭能力的提升需要多角度、全方位进行,驾驭能力的提升不是短时期内能做到的。笔者的社会工作(双语)课程教学效果如何,有待于进一步检验。但笔者将坚持上述做法,不断反思和总结,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力求能在双语教学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时,也希望在双语教学的培训投入方面能得到有关方面更进一步的支持,以提高社会工作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推动我国社会工作双语教学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