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一线观察35号 “对分课堂”巧运用 教学互动有效果——金牌主讲严伟华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特色

教学一线观察35号 “对分课堂”巧运用 教学互动有效果——金牌主讲严伟华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特色

一般而言,学生对作为通识选修课的大学语文的学习,可能都不会像学自己的专业必修课那样重视和多花时间。然而,于任课教师来讲,却不能因为这门课程是通识选修课而不按照课程的教学目标认真组织和设计课堂教学,或许,执教老师还要用更多的精力和耐心,采用更切实有效的教育方法,尽可能地在更多方面和一定高度上激活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课程教学的目的。金牌主讲严伟华老师的大学语文课,仅仅只是一节课的时间,便让笔者看到了任课教师面对通识选修课却仍有着专业必修课的严格与负责,按照课程的教学目标认真组织和设计课堂教学,用更多的精力和耐心和更切实有效的教育方法,尽可能在更多方面和一定高度上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课程教学目的的努力。

与其他教师的大学语文教学有所不同,严伟华老师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有两个看起来似乎尽可不做,但做了后效果奇好的做法值得深入剖析。一者是在课堂上检查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的背诵,二者是特意选用古人所著的作者生平,当堂让学生翻译和串讲。

就一者而言,或许大学语文课程所要求的篇章背诵,大多的教师会让学生在课外完成,可能会有教师在课堂上请学生背诵一些短篇诗词作为教师对有关情况的了解和进行相关的督促。而在课堂上检查学生对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的背诵,却可能并不会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可是严伟华老师的课堂教学计划里却有了这一项内容。翻看着《长恨歌》,笔者在想,此诗篇幅这么长,要背出来应该不是那么容易。随意地问了问坐在旁边的学生,了解到班上学生多来自软件学院、艺术学院和工商学院,又不由在想,如果被点名的学生多数都背不出来,老师又当怎样处理这种尴尬呢?然而,当笔者观摩了严伟华老师对这一课堂教学环节的处理之后,却不禁赞曰:没有和稀泥式的模糊管理,也没有判明是非之后的尴尬,严伟华老师的现场把控风轻云淡,肯定与不肯定的态度昭然;表扬与批评的分野明显;严格与宽容交叉错杂……发生都只在谈笑风生间。笔者看到,那些不能背诵的同学在老师的不肯定面前没有不以为意,有的是对那些熟练地进行背诵的同学的佩服;笔者也看到,虽然不能背诵的学生数量有点多,但这些学生却没有因此而自以为然,尤其当学生们自发地对那位能够熟练背诵到《长恨歌》最后一部分的女同学报之以热烈掌声的时候,更是让人不能不看到这种种。

同样的,就二者而言,有关所学篇目的作者生平介绍,虽然是理解作品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但一般的处理,或者是老师直接讲授,或者是学生自己看,又或者在老师讲的基础上学生再自己看。加之,今人之编书,皆用的是今人语言,也是可以不在课堂上花费很多的时间。但是,严伟华老师却特意选用古人所著,认真地花费课堂时间,不仅让学生自愿尝试,当堂进行古文翻译和文章串讲,还在学生的翻译和串讲有需要纠正、补充和扩展的地方,不时地进行师生对话,引导学生做相关的辨析和理解,从而给予学生更为全面的补充和扩展。在一定意义上,这能够刺激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和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独立性。当看到自告奋勇进行翻译和串讲的同学的一脸微笑和课堂上认真专注的学生,笔者明白,这些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达到。

总之,严伟华老师之所以将背诵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的检查置于课堂之上和当堂让学生翻译和串讲特意选用古人所著的作者生平,或许就是要着意创设一种学习环境,让学生以自身与他人的相互比较而有所体悟,致使课下的学习会更认真、主动。又或许是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主观能动,在展示一些学生的优秀作业的过程中,起到促使其他学生把学习成果外化为高质量作业的作用。而这种种正是“对分课堂”的题中之意。

“对分课堂”正在我国大学许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与其他类型课堂的教学追求不同,“对分课堂”追求的是降低教学过程中的机械性成分,提升指导性成分,变试图覆盖内容式的灌输知识为多方位引导学生学习;用精讲、细讲的方式解决学生觉得困难的问题和那些看书不易看懂的部分,把知识的基本框架和学习的重点、难点交给学生;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放到课堂上,提供进一步探索的空间,引发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的积极性。在这种追求中,教师有引导但并不穷尽内容,留给学生更多可以

去探求的空间;学生通过课堂上教师的讲授获得能够探索知识的“密钥”,既大大降低了课后的学习难度,又在具有学习的广度和宽度的基础上,具有了学习的深度。

是不是只有具有“对分课堂”的思维和方法,教学互动才能有效果呢?当然不仅仅是,关键是教育方法要正确和运用教育方法要正确。正确的教育方法是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原则的反映和具体体现,正确地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是对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原则的反映和具体体现的保证。只有正确地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才能够以学生个性特点为基础,建立起适应学生认知神经系统及行为技能与习惯的方法;只有正确地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才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