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几点思考
吴时辉
时光长河奔流向前,正襟危坐聆听师长教诲恍如昨日,转眼间却站上讲台已逾十载。近年来自己先后讲授了组织社会学、社会问题专题、社会工作法规和社会学通论等多门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以下,我谈谈自己的几点探索和思考。
一是以案例教学为抓手,聚焦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搭建理论与现实之间的桥梁。概念与理论讲授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如何让学生主动探求概念和理论则是教学的难点。课堂教学必须做到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让晦涩灰色的理论鲜活长青。我一直以案例教学为抓手,以案例承载概念和理论,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求案例解析的逻辑与理论视域,从而将晦涩枯燥的概念与理论融入具体的社会问题和生动的教学案例中。
案例主要来源于网络新闻。我每天都会上网浏览各大门户网站以及百度热搜榜的社会新闻,通过大量的信息检索寻找适合课程教学的最新案例。与此同时,我也会在课间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和所关注焦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去收集和整理教学案例。以案例激发学生的共鸣与热情,以案例引导学生去学习相关的概念与理论,潜移默化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
二是以感性理性平衡理念为引领,课堂教学中践行理性引导与感性体验的均衡。理性和感性本是人性的双翼,不可偏废。一个只注重理性思辨不注重感性体验的课堂,纵然思想再深邃、理论再新颖、知识再广博,也很难吸引太多学生的心,大多数学生会无法忍受课程的艰涩和乏味而心不在焉;一个只强调感性体验而不重视思想引领和逻辑思辨的课堂纵然激情飞扬,妙语连珠,课堂氛围活泼生动,也不会有太好的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激情消散,留给学生的唯有激情的回响,而无逻辑思维的训练和理论素养的提升。
课堂教学中,我以“明辨的理性”作为教案和课件的第一要素,会竭尽所能地去提升课堂内容的理论深度,会努力提高知识点的前沿性和前瞻性。(广泛的文献查阅和深入的学习思考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教学案例尽量选取贴近学生知识背景和社会阅历的新闻与故事,让学生感受理性魅力的同时又有愉悦的学习体验。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我经历为中心的案例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相对愉悦的感性体验和心理共鸣。感性的要素还体现在教师授课的语言与情绪。
我心目中理想的课堂教学,要有深邃的思想、前沿的研究、缜密的逻辑,还要有生动的语言和饱满的激情。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热情饱满,激情昂扬,多年来受到学生肯定的评价。我没有歌唱家浑厚醇美的嗓音和相声艺术家幽默的台词,但每堂课我都会以100%的饱满热情全情投入,从语言上吸引人,从情绪上感染人。课堂教学本身是教师的一种角色扮演,要有演员的心态与定位,要有一种深入的角色沉浸,要让自己陶醉在课堂里,从而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两个角色之间的互动,也是角色之间的表演和交流,教师的情感投入必然会引发学生的共鸣与回应,从而提升学生课堂的注意力集中度,从根本上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是以精心备课为基石,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知识魅力与教学魅力。知识魅力的关键在于理论的深刻和逻辑的清晰,而教学魅力的关键是要有最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于是,我以研究的视角开展备课工作,在有限的课堂内容中融入最前沿的理论与研究,反复修改和锤炼教学PPT的内容,备课过程中,尽量做到字斟句酌、逻辑清晰、简明扼要、生动鲜活,不断提高课堂教学中知识魅力的吸引度,不断学习最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取长补短,从而稳定地提升课堂的教学魅力。同时,我也会对翻转课堂等教学技术新手段有清晰的认知,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自己的付出,从而形成心灵的共鸣。
面对“双一流”战略实施的新时代,面对金课为王的新浪潮,我有着深深的紧迫感和强烈的危机感,唯有向师长学,向同仁学,向学生学,努力掌握新方法和新技能,奔跑在自我提升的前路上。前路漫漫,路阻且长,不畏艰辛,奋力前行,终有一日,一定可以看到前方那一抹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