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做到创新发展
文化的产生、存在和发展从来就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社会诸方面紧密联系。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要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否则就难以为继,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居于中华思想主流地位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也会因时代变迁而不断改变。春秋时,周王朝统治者以“天”“礼”“孝”思想为核心的“德治”思想被严重动摇,孔子为维护这一统治秩序,始提“仁治”,因其代表了部分统治者的意志,故儒学开始兴起。战国时期,社会变革,诸侯列强实行各种政策以图富国强兵,企图在诸侯争霸的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进而一统天下,商鞅在秦国主张推行变法,实行“法治”,最终秦国得以一统天下。秦国统一天下后,面对原诸侯各国旧贵族的分裂势力,秦始皇、李斯认为儒家“仁爱”思想不合时宜,“推行法家思想”。到西汉武帝时,封建地主阶级专政社会渐趋稳定,统治者地位已经牢固,为使这家天下的皇帝制传留万代,统治者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再兴。此后,儒家思想便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主导思想,并在盛唐时期远播海外,影响深远。但是,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许多受西方社会思潮影响的现代知识分子把国弱民穷的根源归罪于传统文化,便有了“打倒孔家店”的呐喊,严重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大革命”时期,儒家文化受到的打击破坏,更使儒家思想跌入深渊。可见,文化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深受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国势日趋强盛。在当今思想开放的视野中,许多人猛然发现传统文化不仅不“腐朽、没落、反动”,反而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崭新高度,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治国理政,提出了一系列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对国内外重大挑战的方法、策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精神力量。在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和而不同、厚德载物,爱好和平、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诚信于人、互助互爱,实事求是、勇于担当,爱国爱家等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因此,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是中华民族实现民富国强、国运永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