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一线观察22号 助教助导:他与学生成为教学共同体——蔡盈洲教授的课堂教学新探索
如果将教师的教学行为分为传统教学型、探究引导型和学以致用型三种的话,那么,蔡盈洲教授的教学行为就是探究引导型和学以致用型的叠加。探究引导型教学行为和学以致用型教学行为的叠加,显然与传统教学型教学行为不同,其教师采用的是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方式,学生采用的是探究式或者研讨式学习方式,讲究的是理论联系实际,产生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参与式教学活动,注重的是启发引导,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有效学习的学习兴趣。
如果说教师的教学结构设计会使学生的学习空间有传统和新型之分,那么,蔡盈洲教授的教学结构设计给学生营造的就是新型学习空间。在新型空间中,教师倾向于少讲授,多组织学生小组汇报;师生空间距离会发生变化,教师在课堂中离开讲台时间比例增高,会更倾向于走下讲台,走近学生;空间大小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具备足够的空间是保证教师课堂移动性的重要条件;教师在使用前进行必要的准备能直接影响其对空间的使用效果。
如果说教师为学生组织的教学活动有普适性的演示性教学和个性化的体验式教学的话,那么,蔡盈洲教授为学生组织的教学活动就是个性化的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强调学习者的体验过程,关注情境体验对学习者内部认知建构所造成的重大影响,并且,关注学习者学习知识的阶段变化,学习者动态获取的知识内容能够更加有效地帮助学习者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和学习者的自我反思。
总之,蔡盈洲教授的课堂教学应新时代、新形势、新发展之需,与传统教学迥然不同,与通常人们理解的“翻转课堂”教学相比也有所不同。因为在他的课上,一是老师不讲新课,由学生的自学、学生之间的分享和讨论为主体。二是让学生带着研究的成果和问题进课堂,让学生的理解在分享和“对话”中相互撞击,让学生的问题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全面发酵。三是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学路径的循环往复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在老师的助教和助导中得到相应的发挥;老师在关键时刻的助教和助导,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并且老师针对学生的疑惑和错误进行讲解、矫正能提升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扩大学生的学习成果。四是学生主讲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和研究于课外需多次与老师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而逐渐接近甚至是超过课程教学的预期效果;老师凭学生主讲对课程知识点理解和研究情况的了解而发现和把握其他学生的基本情况,根据课堂对话和讨论的实际,做出精心的准备和细致的观察,进而做全面的综合点评,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特别是,教师要对学生争论不休的问题进行点拨,将学生零散的体验和感悟理论化、系统化。笔者清楚地看到学生主讲研究成果和问题时,听讲的学生边听边奋笔录记,写下自己的认识与评价;也清楚地听到其他学生对主讲学生的对话以及主讲学生向老师表述的请教和不同的看法,不由感慨自此而见识了一种特别的值得赞许的教学共同体。
在这个教学共同体中,就老师而言,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讲授者角色转变成导师;就学生而言,学生的角色要更突出体现学习的主体性和必要的主动性。在课堂中,是师生协同,将一个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课堂替换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课堂,老师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研究和表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正是蔡盈洲教授的课堂教学具有这些崭新的做法,笔者才颇有兴致地跟随着他和他的学生的步伐,一口气连续观摩了完整的两节课,解读发生在品牌战略课堂教学的种种现象及其面前的作用和背后的机理。当然,尽管在品牌战略教学课堂的现场,笔者有很多及时的发现和感受,但总还是觉得,负责任的解读,必须是一种科学的解读或者说要站在科学教育教学的高度上来明其所以。因此,在距离观摩蔡盈洲教授课堂教学已经有将近一个月的今天,将蔡盈洲教授的课堂教学新探索推荐给大家,同时,也将最近笔者用来帮助思考而反复推敲的下列几篇文章推荐给大家一读:
1.郭建如,吴红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7(11):36-42.
2.赵瑞军,陈向东.学习空间对教师教学行为影响的研究:基于华东师范大学的“新型学习空间”[J].远程教育杂志,2017(4):77-86.
3.王小根,王心语.混合式学习环境下个性化的体验式活动设计模式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7(5):22-29.
图1
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