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一线观察19号 知行合一:在体验中探求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彭树欣教授之中国文化艺术史课教学形式...
“上课。”
“起立!”
“老师好!”(同时鞠躬)
“同学们好!”(同时回礼鞠躬)
……
“下课。”
“起立!”
“老师再见!”(同时鞠躬)
“同学们再见!”(同时回礼鞠躬)
这一幕又一幕,在江西财经大学的教学课堂上出现,是在做礼仪学习还是在做案例展演?又或者是在录制影视剧?都不是!前者是中国文化艺术史课程教学上课时的师生互致问候,后者是中国文化艺术史课程教学下课时的互道再见。而这些都是中国文化艺术史课程教学每次上课必有的场景。
不仅仅如此,在中国文化艺术史的教学课堂上,还有着不少让学生感到特别的做法。比如每次上课之前会有5分钟的国学经典抽背。又比如在时时传出的琅琅书声中,学生看着投影屏幕上的课件或者看着手上的讲义,与已经走下讲台来到身边的老师,一起诵读国学经典名句名段。还比如,投影屏幕上老师做的课件上,学生面前摊放的老师提供的讲义上,是保留了古代文献的原貌的影印件,而非古代文献的部分也是清一色的古汉语文字。
……
真是一些特别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形式!
一般地,就今天的大学生而言,自进入大学以来就没有在上课时和下课时继续过这种互致问候和互道再见的行为。难道已经是大学生了还要继续做中学生做的事情吗?看着讲台上的彭树欣教授,一板一眼,没有一点的不自然。询问旁边的学生是否会有别扭的感觉,学生回答说没有。而仔细看时,确实同学们是在做一件挺自然的事情,没有哪个学生在神情上有戏耍的成分或者行为上有勉强的表现。并且,课程学习所要接触到的课件和讲义,都是用古汉语文字组成,难道是彭树欣教授的个人习惯使然?但作为课程的公开讲授,在某种意义上,还是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接受习惯吧?笔者初听彭树欣教授的课,虽然联系中国文化艺术史课程特点,试图捋清他的教学形式以及背后的教学设计意图,明白他或许是在强调“知行合一”,又或许想通过原汁原味的古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中国远古文化本源的魅力。但总归有些方面还是颇有一些不解。
于是,笔者设计了一些问题,与彭树欣教授共同探索,并且,再一次走进他的中国文化艺术史教学课堂。
笔者了解到,该课程自本学期开课以来,担任课程教学的彭树欣教授就秉持“了解、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观念和思维方法等,传承、践行其恒常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知行合一,从而使学问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精神世界中,让学生成为一个有传统文化涵养、气质的现代知识人”的教学理念,以知行必须合一(所谓知行合一,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意思是说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为教学的基本要求,依据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从教学的形式到教学的内容,在行为养成与观念建构双向互动发展的层面上,进行有意识的教学形式选择和别出心裁的组织教学设计,通过不同环节的亲身体验,让学生结合生活的日常礼节去“学以致用”,让学生通过学习经典、背诵经典、实践经典精神文化而“深入体会、践行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给学生一种特别的学习和感受——于古今交集的空间里,在点点滴滴的体验中探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不由想起习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怎样认识、传承和弘扬的相关论断: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彭树欣教授的中国文化艺术史的课堂教学,自形式而至内容,从行为的养成与观念的建构,一定意义上,就是自觉地在为认识、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做基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