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一线观察5号 图表解析千年文化 “评书”论说中国传统

教学一线观察5号 图表解析千年文化 “评书”论说中国传统

在高校,用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文化战略、树立文化自信、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方式多种多样,而将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加入专业课程体系或者将其单设为通识课,通过课堂的讲授而使学生去系统、精要地了解和掌握,主动、自觉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失为一种良好、有效的方式。当然,需要强调的是,这类课程的讲授不仅需要执教的教师拥有文、史、哲方面的真才实学,能在一定的高度上深度梳理和准确诠释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而且需要执教的教师具有善于讲演平实的历史事实、深奥的历史规律,准确生动地重现历史精华的本领。反之,那种平铺直叙地陈述那些已经物是人非的前朝往事、历代兴衰,遨游在历史典故中抽绎历史规律而自得其乐的讲授,则会让人感到烦琐枯燥,兴味索然。

人文学院龚贤教授执教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或许会让你有愿意听也听得进,喜欢听并且越听越有味的感觉。他认真备课,精心梳理课程内容,在史学脉络清晰的基础上调动自身丰厚的文学、语言和哲学知识来讲课;也善用图表解析千年文化,化复杂为简约,让人于细微之处尽知其精要;还因为他努力用评书形式论说中国传统,添精彩于平实的陈述中,能引人入胜。在龚贤教授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依托的社会结构”的课堂上,笔者就颇有这样的感觉。

那节课上,龚贤教授一张图表接着一张图表,大图中又拉出小图,在图表中展现中国传统社会君主专制与中国宗法制度的关系、中国宗法制度产生和确立过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及其定势……加之他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评述和论说,学生们屏息谛听,心无旁骛,时不时地翻看教材做着标记和笔记。那节课后,笔者与龚贤教授在一起交流,询问他课程讲授之前的准备,了解他绘制与选择图表的初衷,对文、史、哲贯通的尝试、努力揣摩和引进评书特色;询问他课程开设的相关情况,了解到在是专业必修课之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已经作为通识课面向全校开设,麦庐园校区已有将近80人选修,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极高。

联系课上的耳闻目睹和课后交流,笔者不禁在想,针对当下某些大众娱乐传播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和演绎泛娱乐化,甚至恶搞式的东拉西扯和胡乱穿越,高校需要设立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一文中所强调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高校的中国传统文化课不仅不可少,而且必须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