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是一个瞬间的精彩 更是一个永恒的精彩
从2017年2月20日发表观察《“课,不能缺也不能少!尤其是第一次上课!”》开始,在人文学院院长尹忠海教授和教学副院长蒋国河教授的信任、支持和帮助下,在人文学院全体老师的理解、配合和包容中,由笔者主笔的《教学一线观察》栏目在学院网站正式开办。随着笔者与学院担任本科课程教学的老师在课堂的相遇、课间的交流以及课后的深入探秘,不经意间已是有52篇观察成稿,涉及学院54位老师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方法。其中有不少老师或是笔者在不同学期不同课程的教学课堂相遇或是与其他老师的课堂驾驭之术有异曲同工之美,而反复出现在笔者的观察之中。
或许有人要问,为什么这52篇教学一线观察都只聚焦课任老师独到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方法而无其他,这些描述是否是为了设置光环而在着意溢美?当然不是!萌生开办《教学一线观察》栏目的念头,源于笔者对院级本科教学督导及其工作的认识。虽然学校设置院级本科教学督导的岗位为史上首次,关于院级本科教学督导工作怎么做恰切,院级本科教学督导应该成为什么样的社会角色都无既成理论和要求。但笔者认为,院级本科教学督导应该成为“教师教学的同行者和探索者、教学管理的推进者和完善者”,院级本科教学督导工作应该“彰显民主性督导、科学性督导和服务性督导的光辉”,特别是“在调查研究、监督检查、沟通协调、分析评价、指导激励、建议反馈和参谋咨询等各项活动中不仅善于发现、善于探索,更要善于激励和善于推进,为学院的本科教学工作的顺利推进和圆满完成保驾护航。”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感谢学院老师的理解、配合和包容;感谢学院领导特别是尹忠海院长和蒋国河教学副院长给予的信任、支持和帮助,使笔者能够更多地按照成为“教师教学的同行者和探索者、教学管理的推进者和完善者”的意愿进行独立的负责任的院级本科教学督导员工作。《教学一线观察》栏目的开办就是笔者众多工作中的一种。“不以爱之而苟善,不以恶之而苟非”。《教学一线观察》栏目中持续出现的观察,不仅客观记录了学院每位课任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又一个不复再得的精彩瞬间,而且为学院老师及其相互之间的课堂驾驭之术探讨提供了直接的资料和一定的思考。而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坚持既重视严格督察,更重视激励和导引;既有立足事实的深刻剖析,更有结合事实对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的联系和推介。借助发现和探索,以公正客观的精准评价为学院教师的本科教学“把脉问诊”;通过激励和推进,以真诚热情的共同研究携手学院教师在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路上前行,为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的圆满完成付出了保驾护航的一份努力。因为近年来,人文学院的本科教学工作及其本科教学管理工作成效在全校范围内不断刷新,特别是人文学院创新教学督导的尝试和努力得到学校党委书记王乔教授的高度肯定;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本科学生听课满意度评分人文学院排名全校第一;学院结合学校一流本科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而召开的首届本科教学艺术分享会成为典型,受到校长卢福财教授的高度重视。
今天,《教学一线观察》栏目中的52篇观察经过认真的再整理而汇集成册了。学院部分老师的课堂教学经验体会汇集成册了。在《驾驭课堂:大学课堂教学策略与技巧》中,从教学一线观察到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探讨,展现的是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的老师们在本科教学工作过程中“以本为本”,打造“一流课堂”的工匠精神和风貌;是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的老师们在本科教学工作过程中基于理论研究和运用下的自主性与智慧性的“实践探索与个体经验积累”。
就“观察”的汇集成册而言,笔者之前曾经就那些发表在《教学一线观察》栏目里的文章,有过一段文字小结,现在摘录其中一些内容于此,以明自己此刻的心境:
每一篇观察描述的是一个瞬间的精彩,更是一个永恒的精彩。这些观察都来自一线教学,记载的是不能不记载下来的那时那刻——一个又一个四十五分钟里所有的感受。四十五分钟,虽然仅只是人生的历史长河里短之又短的一瞬间,而四十五分钟里发生的一切,却可以让人回味良久。
感谢人文学院执教本科课程的老师们对院级本科教学督导工作的理解,他们或许在上课之前就一眼看到了坐在后排学生中的我,又或许是在下课后的那一刻才看到我,还或许在上课的过程中突然间看到我,但他们都没有因为我的不打招呼、悄没声息地坐进他们的课堂而感到别扭、不安甚至是气愤。毕竟在一个原本完整的空间里突然加上一个外来的异质因子,必定是会引起一定的波动。其实,老师们对于有关课程的教学计划,早已经有了精心的设计;对于教学计划的执行,也早已经周密的组织。所以,他们的课堂教学工作能够一如既往地有条不紊,一切是那么自然,又是那么精彩,于是,我与老师们的课堂相遇,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结果都显得十分和谐和美好。
是的,就是那一个个令人难忘而又不会重复的精彩瞬间,让我顿然情不自禁地生出许多感受。这些零零散散的感受驱使我试图系统而又完整地解读和认识那些熟悉的或者陌生的同事——从一个崭新的角度立体透视。所以,不能不将这些感受记载下来。它们值得我字斟句酌。也因为这些感受来自令人难忘而又再不会重复的那时那刻,所以,不能不将这些感受记载下来。它们令我割舍不下。
就学院35位老师“教学经验体会”的汇集成册而言,尽管大学老师有着常人想不到的忙碌,但是为展示当今高校教师在本科教育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的努力和能力,体现高校教师队伍本科教学能力的现状;也为今后如何更好地发挥大学教师主观能动性,做好“四个回归”,办好优质本科教育工作的研究提供蓝本,还是有不少老师能够拨冗抽暇,剪辑往事,抽绎实例,在规定时间内精心地整理和总结自己多年大学课堂教学实践的点点滴滴。其中的思考之纠结、笔耕之艰辛使笔者深深地感动,仿佛眼前。读着他们的文稿一遍又一遍,就好像又到了聆听他们讲课的教室、与他们坦诚交谈的课后……如果笔者撰写的观察是在海洋里捧起的一朵浪花,那么,他们的所言所述就是那蔚为大观的海洋。于是,笔者更加明白,那一朵浪花之所以美丽剔透,完全得益于那蔚为大观的海洋的精心孕育。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能够成为瞬间精彩,四十五分钟之外势必集聚了更多的精彩瞬间、更多的求索故事。而这也正是为什么笔者那么重视描述老师们在四十五分钟课堂的表现,那么愿意为了精准描述老师们课堂教学的精彩瞬间而追根求源的原因。
笔者曾经认为,那些发表在《教学一线观察》栏目每一篇观察所记录的是一个瞬间的精彩,更是一个永恒的精彩。而今《驾驭课堂:大学课堂教学策略与技巧》里所记载的,笔者同样认为是一个瞬间的精彩,更是一个永恒的精彩。这些精彩堪可留存,也感谢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对这些体裁的能够留存并且可以与人共享的全资资助!感谢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老师在大学课堂之内外奉献的所有精彩!感谢江西高校出版社王维编辑为这些精彩能够付梓问世而做的所有支持和帮助!尽管时光荏苒,岁月会不再,然而,它们在!
王中云
2019.8.19于南昌紫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