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一线观察12号 语文的学习永远是人生的必修课——大学语文课怎样教

教学一线观察12号 语文的学习永远是人生的必修课——大学语文课怎样教

进入大学之后的学生,还要不要进行语文学习?其实,这个问题毋庸赘言。问题是大学的语文学习,学生该怎样学和教师应该怎样做。于学生而言,那种持有在中学阶段该具有的或者是之后该具有的内容,都已经由中学都是一股脑儿地塞给了自己,自己自此以后便可了然一切,应对一切有关语文的问题的想法,特别是得到大学语文课教材,看到过去似乎已经熟谙的文章又成为学习内容之后,更加坚持这种想法,应该是时候在日常的大学语文学习中悉心比较,想清楚和弄明白一些问题了。于教师而言,则既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想法,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要从自己的独具个性的大学语文教学,帮助学生迅速进入大学语文的学习。

进行过有关研究的中山大学的曾大兴教授曾经提出,从中学开始,我们的语文教育就一直重“语”轻“文”,不够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并认为,要培育年轻一代的国学素养,这种不平衡必须改变。这里,姑且不论中学的语文教育应该怎样去改变长期以来的教育习惯,也不论曾大兴教授关注的语文教学目的是在于“培育年轻一代的国学素养”,笔者借此仅就大学语文的教育来说,大学阶段教学的任务和重点,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的注重和提高应该是其中之一。并且,还应该进行这样的拓展:语文的学习永远是人生的必修课,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学习重点和不同的学习任务。

纵观我校的大学语文课教育,从公共基础课到通识课,从必修课到选修课,从周课时4节到3节再到2节,课程身份几经改变,教学成分几经增删,教学时间几经压缩,但在文字阅读的层面上强调文学阅读,注重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至今已经形成了一种教育教学自觉,乃至于成为一种传统。笔者曾经注意听过一些老师执教的大学语文课,如严伟华老师、江枰老师、龚清老师、黎爱萍老师,觉得他们的教学实践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这种传统。其中,同为大学语文金牌讲师的严伟华老师和江枰老师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处理和追求,尤为值得嘉许。

严伟华老师与学生共同鉴赏白居易的《长恨歌》。一首诗歌的鉴赏可以旁及若多学科,可以传播若多知识,诗学与史学、语言学、鉴赏学、养生学、医疗学等等竟可相互关联。在严老师随口诗歌、信手古今的从容优雅中,历史与现今牵手;解读文字与鉴赏文学并举;语文教学与医学、养生学常识普及的交集中,丰富蕴涵的品味,不仅拓深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引领学生深深走进传统文学的审美。

江枰老师偕同学生一起将文学鉴赏从课内而课外进行到底。语文教学不止于课堂更不止于被动植入知识,而是别出心裁地培养和考量学生独立解读文字、鉴赏文学的能力。在他的课上,学生的发言既可三五成队也可独自承当,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体验理论的运用。从演讲主题的选择到课件的制作,从演讲内容的准备到登台演讲,从学生的演讲到老师的点评,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充满学习的热情和干劲。

不止于以上所列举,笔者还特别注意到严伟华老师和江枰老师两者的大学语文教学,没有在课堂上明确地对学生说这个部分是重点要考试,也没有在讲课中有意或无意地强调这个地方以前经常要考试或者有考过,但是,学生的认真听课和努力实践却是一如既往,从不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