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会后的期待:让手机成为延续课堂的微平台

三、约会后的期待:让手机成为延续课堂的微平台

课堂的时间总是有限的,课后微信朋友圈还可以再约起来。大家可以留言、提问、分享新的观点和材料给我,我也会推送新资料,并根据学生的疑问推介阅读书目或文献。课程的结业,并不等于该门课程学习的终止,先开课程一定会在与后开课程的勾连当中,产生更多的问题域。微信群还在,沟通可以延续,新的思想值得期待。

科技的发展、媒介的进步,让我们意识到:老师不再是课堂教案的唯一书写者,课堂脚本的书写也不能仅停留在纸上。师生共同参与教案的编写应该成为今天课堂教学的常态,课堂脚本的书写也理应从纸媒空间延伸向电子空间。

课堂最怕的不是手机来了,而是我们与它为敌。在课堂上手机为敌,在实质上暴露的是我们内心的恐惧与怯弱。合理用好手机,教学相长,是一堂有待上好的课。在这方面,我做了一些尝试,有得到,也有教训和遗留的问题。比如,我真的全面关注到了每一个学生,并且让他们都得到了成长吗?那些对课程依然倦怠的学生,我又要如何面对?课堂讨论如何更好地做到放得出去、收得回来?应该如何平衡课堂的自由性和教学安排的规定性?这些问题,我显然还没有想得足够清楚,还需要在更长的教学实践中去摸索。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每一次的教学实验都包含着试错,而我的学生则更多地承担着试错的成本,在此我向他们表示歉意。

最后,感谢那些遇到问题时私信联系我的学生。他们的每一次提问,都表示着对我的信任,令我难以辜负。我更要向那些惯常沉默的学生道歉教育,是爱的艺术,无法让学生开口表达,说明我的爱还有没有走到的地方。那么,就让我继续探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