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一线观察26号 远不止技术层面上的艺术探索——人文学院部分教师讲课风格
技术是什么,艺术又是什么?技术在哪个层面,艺术又在哪个层面?虽然人们常常会把高超的技术归结于艺术的范畴之内,但技术与艺术终归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不能混淆也不可混淆。法国科学家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曾经给技术下了一个简明的定义:“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而相对于技术,艺术则指的是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当然,技术与艺术两者的联系确实也是十分紧密的,没有一定的技术,也就没有一定的艺术。精妙的艺术来自高超的技术。所以,从技术而至艺术,其实还需要走过一段漫长的路程。或者说,将技术性操作与艺术性操作完美地结合,从技术的层面上升到艺术层面,期间必须要付出一份实实在在的努力——一种远不止于技术层面上的艺术探索。
就课堂教学而言,如果说讲授者能将一门课程讲得让学生清楚明白是完成了既定的技术操作的话,那么,讲授者能把一门课程讲得让学生沉浸其中而乐此不疲,才是在完成既定技术操作的基础上具备了一定的讲课艺术。而要拥有这种艺术,讲授者无疑是要长时期坚持多样的艰难的探索之后才能获得的。不尝试多样的探索,就不能产生更适合的选择;不经历艰难的探索,就不能获得否定之否定的成功;不持之以恒地坚持探索,就不能有高超的技术乃至于精妙的艺术。在人文学院,就有不少的老师正在做着这样的探索,努力在规范技术层面更进一步,独创自己讲课的艺术风格。最近一段时间,笔者反复翻看了近几周来的听课记录,众多老师独具风格的上课片段似电影映像般一帧又一帧地在笔者脑海里回放,使笔者不由更加坚定地确定了这个事实。
比如,张品良教授历来善于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融进自己的本科课程教学,并以自己勤于科研、勇于创新的亲身体会去苦口婆心地引导和劝诫学生,希望学生着眼未来,主动拓展学习视野,能够在本科课程学习的路程上走得更远、更好。
比如,王玉琦教授讲课时视野开阔、触角广泛,能为学生打开一扇又一扇社会之门,他还会及时向学生介绍学界业界的发展变化及其实体操作的过程和特征,鼓励学生面向社会,面向实际,强调课程知识的实践应用。
又比如,张庆胜教授、尹忠海教授讲课时总是能以充沛的精力、洪亮的声音、丰富的资料紧紧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别出心裁地带领学生畅游在书山学海之中。
还比如,蔡盈洲教授、唐斌副教授讲课时因为课前对自己的讲授内容和施教对象有更为充分的了解和把握,课堂教学内容不仅丰富,而且层次分明;课堂教学活动不仅讲究设计合理得体、进行有条不紊,而且讲究教学成效的真正具有。
……
当然,一些年轻的老师在养成讲课风格道路上的认真、用心及其努力实践,更是让笔者印象深刻,历历在目。
比如,在新闻评论学课堂上的王妤彬老师,按照上课内容的相关设定,每次课上让三位学生分别做出“三分钟新闻评论”,这不仅给了学生锻炼和展示自己的机会,还给师生课堂互动增添了许多的话题。并且,在她的课堂上,虽然与同学们讨论的是严肃的问题,但课堂的气氛却常常被她调控得相当轻松和谐。虽然看起来是在针对“三分钟新闻评论”,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关注力却跟随着老师的引导而紧紧地聚集在课程学习的框架之中。
又比如,在道德经与现代企业文化课堂上的文成老师,为了将历史经典的讲述与现代企业文化的讨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不仅自己精心搜集、筛选和制作资料分发给学生,而且在讲课语言的处理上注意善用感性语言,将说道理与讲故事相结合,其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表达兼而有之,让学生入心
先入耳,从而入耳再入心。
还比如,在医务社会工作课堂上的周梅芳老师,课程知识的讲授就如数家珍似的娓娓道来,一气呵成,从不出现颠倒、反复之类的磕碰,将其课堂教学准备工作的详细、充分展示给学生;课程知识体系的设置就像是在进行课题研究,周密谨严,将其研究学问的严谨、精致、系统和娴熟示范于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