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轮本科教学心得
王峥
本人到岗执教一整年,还处在新课备课和第一轮教学过程中,没有接触必修课程的教学,现就社会学概论和网络社会学等本科选修课程的教学工作谈谈心得。
第一点很重要的感悟是,要在展开课堂教学之前对授课对象进行仔细甄别,进而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与蛟桥校区相比,麦庐校区目前的艺术和体育专业学生较多,麦庐校区的授课对象整体上更感性、更活跃、也更喜欢自由。在面向这些学生开展课堂教学时,可以适当减少教师讲授时间,同时可以酌情增加课堂讨论环节和视频、音频材料的品鉴时间。面向这些学生开展课堂教学时,也可以从内容上适当降低理论知识的难度,减少学理性知识的讲解,同时增加案例的数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之相对应的,在蛟桥校区进行授课时,面对思维更严谨、态度更认真、自学能力更强的经济管理类学生,可以在讲解中延伸理论知识,并增强知识的学理性。
与大二年级学生相比,大三年级学生的专业课程任务更重、对选修课程的重视程度更低、课堂表现更消极。部分大三年级学生还会在选修课上复习专业课知识,为考研复习英语、政治等。当班级里的大三年级学生比例较高时,教师一方面需要提高教学内容的专业性与趣味性,一方面需要更主动地与学生建立互动关系。具体做法包括熟悉学生姓名、课堂随机提问、走到座位旁发起讨论等。而大二年级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出席率也很不错,听课状态饱满,教师授课时比较容易产生积极性,也很容易实现互动和交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进行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尝试和摸索,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集体讨论。大四年级学生即便选修了课程,也极少会出席,这个特征在春学期的课程尤为明显。教师需要留意并提醒大四年级学生明确学分情况,以防因出勤率和卷面成绩双低导致的延期毕业。
第二点教学过程中的心得是,课堂纪律和考试要求要提前公示,避免学期末因考勤和考试多重标准造成的师生冲突。比如,要在开学的第1、2节课上明确向学生传达出席率的最低标准,当学生出席低于该标准时才能比较有理有据地按照教务标准取消该生的考试资格。再如,要在开学的第1、2节课上跟学生共享考试方式,明确指明开卷考试、闭卷考试、论文考查等,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平时学习技巧,有选择地投入学习精力和时间。又如,可以在开学初的第1、2节课上适当安排学生的座位或座次,这样可以避免学生集中坐在后排或是座位过于零散导致的声音传播障碍。除此之外,对有关课上能否出教室上厕所、接打电话等也可以做出相关要求,也建议每堂课前提醒学生手机静音。
第三点教学过程中的感受是,要对教学资料谨慎保存、小心使用。我校的教室电脑没有为教师的笔记本预留视频接口,课上使用教学材料时大致有以下三个方法。其一,教师可以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将自己的教学材料提前上传,再用教室的电脑登录教学平台打开资料进行授课。这种方法并不是万无一失的,因为部分教室的电脑容易出现课堂断网的情况(如2教),部分教学楼的网络设置有时打不开网络教学平台资料(如3教)。其二,教师可以将教学资料存入U盘,在教室里利用电脑的U盘接口打开资料进行授课。然而,这种方法也存在着风险。我的U盘曾经在校内打印资料时沾染上恶意病毒,不仅导致U盘资料的坏损,还在使用过程中传播了该病毒,致使自己电脑和教室电脑出现障碍。虽然学生在课上表示了极大的理解和支持,并积极配合了我的调整,但至今想起来都觉得惭愧。其三,部分教师紧跟改革动向,积极使用了学习通等软件,实现了教学材料的投屏使用。这种方式既可以避免对教室电脑的网络依赖,又可以避免使用U盘带来的病毒风险。我个人也对学习通进行了了解和尝试,但目前有两种担忧:一是教学过程对师生手机内存和电量的要求都较高,当手机内存和电量不足时,都可能影响课堂教学。二是当师生操作不那么娴熟的时候,往往会耽误课堂宝贵的教学时间。
第四点教学中的发现是,选修课程中可以穿插学术规范的指导内容,以缓解后期的导师论文指导压力。例如,在社会学通论课程中,第3章的内容是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在这个章节中我尝试对12种定性研究方法和6种常见的定量分析方法进行了梳理,对研究过程中方法的先后和循环顺序做了拆解,也对论文中常见的研究方法组合进行了介绍。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宏观地理解和对比各种研究方法,在今后的论文写作中有选择的加以运用,或者根据擅长的研究方法选择自己的论文题目和内容。又如,社会学通论课程和网络社会学的最后一个章节分别是社会问题和网络社会问题,可以在这个章节的讲解过程中帮助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论文思维。具体内容可以包括“如何找到合适的选题”“如何集中讨论一个问题”“如何避免俗气的问题对策”等等。再如,网络社会学的授课对象多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学年的第一学期正值大四年级学生的论文指导和论文答辩,授课教师可以及时结合指导和答辩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在课上进行提醒和警示。具体内容可以包括时间分配、导师互动注意事项、论文写作规范、论文纲要注意事项、答辩技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