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热闹的课堂
大学课堂应该是什么样子?我的答案是“热闹”,当然,一定是有序的、可控的热闹。
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在我看来,课堂教学有着类似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老师把课程中的知识点讲解透彻,学生理解到位。学生此时的感觉是“原来是这样”,达到有点开悟的目的,这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境界——在教学过程敢于质疑,提出自己的独特看法,学生此时的感觉是“只能这样吗?能不能那样呢?”达到主动深悟的目的,这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境界——在质疑的基础上,提出更好的改进措施,推动理论的突破或实践的进步,学生此时的感觉是“竟然还可以这样!”达到最终彻悟的目的,这是“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此三重境界,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教学经验告诉我,学生对知识点从开悟、深悟到彻悟,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是积极地、全身心地参与课堂教学。这种参与不是害怕老师提问而被迫听讲,不是为了一个好的印象分而假装积极发言,也不是机械地循着老师的问话一问一答,而是聚精会神,饶有兴味,错过即生遗憾,有感于心而不得不发。要达到如此课堂效果,教学内容务必能经世致用,教学形式务必要喜闻乐见。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他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小到学习新闻写作技能,大到学习新闻学专业技能,目的到底是什么,这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应该反复思考、探讨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心,利国利民之志,专业技能学得再好,社会上也不过是多了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课堂教学中,我不会羞于与学生谈理想、谈抱负,相反,我鼓励他们将来以笔为武器,改造社会,服务国家和人民,留下推动历史进步的脚印。只有有了这样宏伟的人生价值追求,才会与经典新闻作品和风云一时的新闻人有深度共鸣,才会有听讲时的聚精会神和讨论时的热火朝天。
要使课堂热闹起来,教学形式与教学技巧也要有所讲究。我在课堂上,从来不担心学生说不好,相反,我会以各种方法鼓励他们发言,使课堂始终保持一种高度的、动态的互动状态,比如提前准备互动话题,临时插入互动话题,为积极发言的学生准备小礼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