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于艺,志于道
宋初健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里借用孔子之言,以“游于艺,志于道”为主题,谈谈我多年来上演讲与口才课的主要教学经验。“游于艺,志于道”,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把技能培训和道行提升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演讲是一门艺术,口才是一种才能,都属于“艺”的范畴。“游于艺”,就是要精熟于技艺。我考虑最多的问题是:如何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兴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最佳境界是以之为乐。(1)学生自选话题。每学期开学初,要学生选好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并登记,从中选出一些用于开展课堂讨论、演讲、辩论。由于大多是学生自己喜欢、关注的话题,比如学习、恋爱等,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效果好。(2)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演讲与口才课则形式多样,除了老师主讲,还有学生演讲、辩论、讨论,并辅以观看教学录像,有效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教学吸引力。(3)因材施教。“演讲与口才”是面向全校本科生的通识教育选修课,选课学生来自各年级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心理,特别是选课动机也不一致。这要求老师因材施教,不能对学生全部提同样的要求。比如,有的学生基础好,表演能力强,我就要求他课堂演讲要争取精彩,一鸣惊人。有的学生胆子小,而且从没做过演讲,再三推辞课堂演讲训练,我就鼓励他:“讲得好是不正常的,讲得不好才是正常的。正是因为讲得不好,选这门课才有意义,才更需要多锻炼。只要上台开口了,不管讲得怎样,老师都可以加分。”(这里说的加分是指平时成绩。)这样差别对待,学生更容易接受,经过潜移默化,那些学习能力弱或学习主动性差的学生更容易发生转化。(4)利用现代传媒手段。我建立了教学QQ群,要求全体学生加入,以便随时交流。我会不定时在群里发一些话题引导学生讨论(有时是学生主动“挑事”),既活跃了气氛(学生在网上你方唱罢我方登场,比在课堂更放松、更活跃),又辨明了事理(有时学生的辩论唇枪舌剑十分激烈,有的发言一针见血、一语中的),还发现了人才(有些学生的发言有深度、有情趣,十分精彩),一举多得。很多学生课堂上积极发言,但受时间限制,不可能给每个学生机会。为了避免挫伤学生积极性,我规定学生也可以把自己的感想(评论)写下来,发到本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经过老师审核就可以加分。
2.抓实课堂训练。课堂训练在演讲与口才教学中非常重要。演讲与口才课没有很深的学理,学生找几本书看也可以自学。但是,掌握了理论不等于实践中能做好,很多学生反映:“老师,我事先准备得好好的,但一上台就慌了,脑子都空了。”熟能生巧,业精于勤。为此,我上演讲与口才课一般拿出一半的课堂时间用于学生练习,方式多样,包括演讲、讨论、辩论等。为确保练习效果,我会提前一周鼓动学生报名课堂演讲,要求其写好演讲稿发给老师看,并事先模拟演讲几次。演讲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手机委托别的同学录像,以便课后观摩、改进。有的班级选课人数多,不能安排每个学生都上台演讲一次,我除了鼓动学生自己报名演讲,还随机抽选少数学生准备演讲,以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得到锻炼。此外还组织一些辩论、讨论活动。每个学生练习结束后,要求全班同学点评,老师总结,以求达到最佳效果。
3.改变考核方式。(1)变传统的书面考试为技能测试,即演讲。提前一个月左右公布考试选题,要求学生做限时专题演讲。这就杜绝了学生平时不努力,考前突击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投机行为。学生要想拿高分,必须平时认真学习、积极练习。(2)你的成绩你做主,发动学生给学生评分。每个考场事先选出平时表现好的六个学生,一人做组长负责主持考试,其余五人为评委负责打分。考试时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剩下三个分数的平均分即为学生的考试成绩。老师负责统筹安排、监管考试,并打平时分。这样做至少有三点好处:①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②评分更客观、更科学;③学生更信服、更满意。组织好这样的技能测试,比传统的答卷考试、论文考核难度大很多,为此我制定了详细的考试方案,以至于有学生感叹:“想不到一门选修课的考试,老师设计得比专业课考试都规范、严密得多。”
“道”之概念历史悠久,《周易》有“形而上者谓之道”之说。当今之世“道”的外延也很丰富,从大的方面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的主流之道;从小的方面看,“信敏廉毅”的校训是江财的育人之道。“游于艺”是基础,“志于道”是升华。如何将两者融合起来?我主要立足于以下几点:
1.日常教学的“明道”。在日常教学中,特别是选择演讲案例和组织演讲练习时,我有意识地围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信敏廉毅”的校训等主题选择教学内容,借以明道、立道。教学中,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避免流于空洞的说教。比如谈到热爱祖国、孝敬父母之类的主题时,我要求学生不能仅限于谈为什么要,更应该谈该怎么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受到很好的教育、熏陶。
2.学以致用的实践。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演讲与口才课的核心教学内容是说服与拒绝,这既关乎能力,也决定于态度。我要求学生把技能学习与个人生活和社会活动结合起来,培养“敏而好学、毅而弥坚”的气概,学以致用,做有德善言之人。
3.以身作则的示范。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提高学生的道行,老师当然要以身作则,起模范作用。这方面我将自己“志于道”的典型经历以课堂演讲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使其受到震撼、激励。我还设身处地关怀学生,对学生的求助几乎来者不拒,包括对结课后甚至毕业了的学生,给学生以温暖、感动。通过这些引导学生更多地求真向善,明道笃行。
当然,我的演讲与口才课教学并非完美无缺。司汤达说:“伟大的热情能战胜一切,因此我们可以说,一个人只要强烈地坚持不懈地追求,他就能达到目的。”基于对教学、对学生的热爱,有这么多优秀同事做榜样,我相信自己会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