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一线观察21号 探深知浅全在资料丰富 言传身教彰显工匠精神
所谓“工匠精神”,自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之后,“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作为一种凝聚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三者,体现从业者职业价值取向的职业精神,各行各业都在期待它的荣耀回归。就教育行业而言,在新的时代应该如何培养、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以工匠型教师区别于“教书匠”,也是每一个从业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和必须付诸实践的课题。
所谓工匠精神,其最大特质就是追求精益求精,即做事情不但极为注重细节,而且追求完美和极致。也就是说,在工匠的眼里,只有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孜孜以求产品的完美才是正道。同样,以工匠型教师的形成而论,唯有始终具有因为敬畏和热爱职业而产生的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状态;具有内心笃定而着眼于细节的耐心、执着、坚持的精神特质;具有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活力,教好书、育好人,才是在真正地培养自己的“工匠精神”,也才是真正地让自己行走在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的道路上。
之所以有以上的思考和讨论,是因为笔者在课堂教学一线听课,每每于听课之时屡有感悟,又每每于听课之后探究被听课老师的课堂教学特色及其背后的原因,总有一种明显的感觉澎湃于胸中,不能不有言于此。那就是,人文学院大多数的教师正努力地行走在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的道路上。他们在宏观上着眼,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件产品;从微观上入手,每一节课都是一道工序,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内涵无不贯穿其中。这不,社会学系的唐斌副教授就是其中一位。但凡听他一次课,你就能够在他这次课的讲授中捕捉到那些构成“工匠精神”的敬业、精益、专注、创新因子。
唐斌老师的课堂教学早有声誉。从他屡次荣获各种称号如“金牌主讲教师”“教学十佳”,就可以想见人们对他课堂教学的认可和赞扬。听他对社会学概论课程中有关“社会群体”内容的讲授,也让笔者对这种认可和赞扬有所感受而成共鸣。在某种意义上,一节课从时间上说是短短的45分钟,须臾而过,但在这45分钟里,唐斌老师对教学内容的设置及其讲解,却可谓是质优量多。所讲内容,丰富充实,精彩迭出,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所解题目,严谨周密,环环相扣,逻辑关联清楚明白。而他是用来讲解知识、阐释理论的资料也十分全面,从期刊论文到博士论文,从国内到国外,从教材到参考书籍;资料展示图文并茂,详略有度,既方便学生探深知浅,又方便学生辨析因果。在唐斌老师的课堂上,同学们会觉得在那45分钟里,分分秒秒都需要聚精会神的专注,当然,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专注。不然,在随后的讨论课上,学生就很难做到理论点捕捉明晰、案例分析得体,很难并用对比思维、辩证思维去处理面前的问题。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林蕙青在《努力开创高等教育发展新局面》的文章中曾这样说道:“发布实施加强高校课堂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指导意见,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人才培养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努力提升每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参见2017年11月13日《中国教育报》)是的,课堂教学就是人才培养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努力提升每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就是人才培养的一道必备的工序。每一个正努力地行走在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道路上的大学教师,不能不明白这个道理。
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