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一线观察10号 视频连线:中美教师携手课堂教学
在人文学院,有这样一位教师,有这样的一次教学,标志着新闻专业教学国际化起步,一定会载入人文学院2017年教学大事记、人文学院教学大事记。那就是新闻传播系王妤彬老师为新闻系学子组织的一次越洋视频连线教学,中美教师携手课堂讲授《传媒经济学》。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在以上展示的影像资料里,可以看到与学生们同处一室的教师王妤彬老师,在大屏幕上出现的是美国罗伯森传媒与文化学院的Marcus教授。授课的时间是2017年5月10日的上午。说来也巧,那天笔者原本并不知道会有这么一场特别的教学,走进麦庐校区3303教室后才发现居然有这样一堂课。结合课间的耳闻目睹和课后与王妤彬老师的交流,笔者试着对当时的课堂教学及其课堂教学的产生缘由、特点、效果及其他相关做一些介绍。
视频连线教学在上午八点十五分开始。虽然当时美国正是夜晚,但出现在屏幕上的Marcus教授显然为了这次教学做了精心的准备和特别的安排。在王妤彬老师带领学生和Marcus教授通过连线视频互致问好之后,Marcus教授就开始了他对中国学生的授课。虽然这次全程英语教学,学生们会因为语言的问题而有些信息接收的困难,但Marcus教授特地为这次课程学习准备的教学课件早已发送给王妤彬老师,王妤彬老师课前已结合学生课程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同时,学生们对这次课程学习需要向Marcus教授请教的问题,之前也已经由王妤彬老师先期传送给了Marcus教授。特别是针对学生们的实际情况,王妤彬老师与Marcus教授在课前交流了许多问题,比如学生整体的英文水平如何,也做过一些实验,确定比如讲课使用中等偏慢语速的规则,所以,在Marcus教授采用中等偏慢语速的英语进行授课的过程中,王妤彬老师也在仔细地记录着Marcus教授的讲授要点,不时地移动鼠标,引导学生随着Marcus教授的声音察看课件,同时舞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需要注意的关键句子和关键词。Marcus教授讲课中的许多内容在国内是找不到的,在学生与Marcus教授的互动中,学生们在王妤彬老师的鼓励下,大胆地向Marcus教授表达,与Marcus教授交流,双方互动十分积极。因而,在笔者看来,这次教学不仅以教学形式的新颖取胜,而且其中的内容教学非常务实,富有效果。而实际上,这次课堂教学让学生收获很多,一是Marcus教授在课后给王妤彬老师的邮件里,特意夸了学生们,说学生们的思维很活跃,提出的问题也很不错。二是王妤彬老师在课后也正在对Marcus教授的课件做后期的编辑处理,加上英文字幕和中文翻译,让学生可以回头再看和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学习。
问起这次视频连线教学的产生缘由,王妤彬老师打开了记忆的闸门:
之前在美国的时候,我坚持旁听了几门罗伯森传媒与文化学院比较有意思的课程,像Marcus教授的社会化媒体和新闻、全球数字媒体发展课程,还有其他教授的像数据新闻及可视化报道、高级电视新闻采编与制作等课程。当时在上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如何把这些知识在回国后跟我的学生们分享。在坚持听课的过程中,我通过课后交流等方式跟这些教授老师们结下了较深的友谊。Marcus邀请我在他的课堂上给他的学生做一个专题讲座和交流,说实话,我当时很忐忑的,毕竟从来没有用英文来授课,但想想也许以后也可以请他们来为我们自己的学生讲座,也就硬着头皮上了。
视频连线的创意得益于美国的课堂教学,他们请业界专家、学者进课堂的方式与我们有些不同,更喜欢用一些社交视频媒体来进行学术交流讲座。像Marcus教授班上每个学期都会请4~5名业界专业人士或其他学校的老师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来跟学生交流。了解到这种高效简洁的交流方式是美国高校课堂的常态,我很是羡慕,也寻思着能不能用这样一种方式来让我们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
谈到视频连线教学遇到的困难,王妤彬老师更是深有感慨:
视频连线最大的障碍就是选择一个中美都能使用、能共享演讲PPT文件的程序来实现连线,一开始,我在微信和QQ之间选择了QQ,因为QQ不仅可以做视频,还可以共享文件,把这个想法跟Marcus教授沟通落实了之后,就是让学生助手和我一起来制作英文版的QQ使用步骤,发给Marcus教授。但是美国版的QQ使用界面还是中文的,不像微信是英文使用界面,所以要教会Marcus教授使用QQ。这是一个漫长的沟通过程,但可惜最终未果。因为对中文一窍不通的Marcus根本理解不了,他嫌太麻烦,就放弃了。直至我们找到Skype。因为Skype的使用界面有多国语言,彼此使用起来都很顺手。
再一个是语言障碍。我们很多学生都表现出了对英语听说的不自信。但我对学生说,我的英文听力也是在磨炼中得到提高的,鼓励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此外,中、美又有12个小时的时差,也在某种意义上制约着双方之间的沟通,包括讲课时间的商定。
的确,万事开头难,这次视频连线教学毫无疑问是成功的,而能有这个结果并不容易。限于技术条件、语言沟通能力、讲课时间等因素,常常不是这个放弃就是那个遇到困难重重,前前后后的准备长达月余。如果不是王妤彬老师念念系与学生,希望专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坚持克难攻坚,与Marcus教授保持良好的沟通和情谊……当然还有,如果不是王妤彬老师在美国访学时心怀夙愿,悉心琢磨视频连线的交流技术;购买相关的教学仪器,这次视频连线教学的产不产生,还真的难说。而正是心系学生,王妤彬老师才能克难攻坚向前,顺利实现课堂上的视频连线。正是视频连线的顺利实现,中美教师才能跨越时空,携手教学。人文学院的新闻学子才能远程聆听美国Marcus教授的专题讲座,有了一次与Marcus教授颇有意思的越洋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