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一线观察11号 她在专业教学中努力转型——张细珍老师对建筑文化的青睐

教学一线观察11号 她在专业教学中努力转型——张细珍老师建筑文化的青睐

文学到建筑学、从人文文化到建筑文化的距离有多远?虽然在某种意义上,建筑的灵魂是文化,建筑文化作为物质文化中的一种,是一种显性文化。但是,对从不曾研究过建筑文化并且所研究的领域与建筑学几乎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人而言,要走进去深耕细作,那就必须是首先要愿意学习,其次要愿意潜心努力地学习,否则,那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研究文学的张细珍老师因为专业教学的需要,要走进建筑学领域去讨论中外古今的建筑文化,要在专业教学中努力转型,向成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合格师资的目标迈进。听了她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教学中的“中国古典建筑与西方建筑”一章后,笔者确实感到目前的她在挺进目标的途中正劲头十足。从她细腻、清楚的知识分割中,图文并茂、解析精妙的讲授中,可以看出她对建筑学、建筑文化的渐入渐深,对建筑学、建筑文化与文学、文化间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关系以及中外建筑、建筑文化间异同的熟悉把握。

想起偶尔听到一些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关于说他们对某些课程的界限不很清楚,感觉老师总像是在讲着相同内容的议论。之所以学生会有这样那样的感觉,可能是学生难以辨识其中的不同,抑或者是老师讲课时没在知识的肌理处分割清楚。但即便是接受信息者会因为各种自我的原因对信息的意义会做各种诠释,而作为传播主体的老师对所要传播的信息是否能够做到有效把握和传播,以减少或者避免接受主体做出其他诠释呢?实际上,在新兴的专业面前,摆在教师面前的任务实在不是那么轻松的。如张细珍老师者,如果她不是为了课程而系统地梳理西方文化史;不是基于西方文化史的背景知识去进而了解西方古典建筑;不是为了课程而更加喜爱原本已经喜爱的中国古典建筑;不是为了课程而更加留意从平时旅游中搜集有关建筑实体素材和沉淀感官经验的话,那么,也是很难将一门课程讲得清楚透彻,把一些相关专业课程在肌理处分割清楚的。而她恰恰就是那种能够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并且能够做到优势+的老师,所以她可以去平稳地实现专业转型。

愿张细珍老师的专业转型尽快成功,专业学生也在热切地期盼着。也希望有更多的教师更加重视自己是否能够胜任专业教学的问题,以切实加强专业教学效果为起点和终点,努力地全面提高自己的专业教学水平,在专业教学的空间里自由驰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