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实施:

设计实施:

针对学生现有的基础,我的理论课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理论与学生切身能够感知的对象结合起来,让他们觉得理论并不遥远,也不高深莫测。其实,社会学的诸多理论,本是用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视角和方法,能够解释社会现象是社会学理论的根本特征;同时,社会学理论具有比较独特的视角,可提供我们认识社会生活的独特方法。课程文化社会学之“群体文化理论”中,涉及的理论众多,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互动和讨论,让学生当场使用相关理论来解释当代社会文化的现象,通过浅显易懂的案例分析,达到加强理论知识的印象。

图1 课程整体结构图

1.在身边发现问题——从通信录开始,引发学生兴趣。“群体文化”的教学从学生的“通信录”“微信群”“朋友圈”开始。学生是现代互联网的“原住民”,日常生活中与互联网的联系很紧密,因此在生活中的社会关系都可以在手机中集中体现,手机又是随身携带,方便查阅,在课堂教学中即可翻阅调取,方便研究。

如何在课堂中将理论呈现出来?例如,身处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是关系网络当中的一员,每个人都有关系网络,通过手机的朋友圈、通信录和微信等通信工具,可以描绘出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图,里面包含了社会学群体理论当中的各类社会关系(亲属、同学、朋友等)。课堂教学中,我让每位学生开始整理自己的联系人,他们按照联系人的性质将他们做了一个简单的分类,把原本模糊混杂的通信名单转变成为清晰的社会结构。学生在课堂教学当中即可以绘制自己的个人关系的网络。这张“关系网络”的范围其实非常大,通过网络形成的关系,可以遍及全球,直接能够联系的距离非常远。由此,我提出当代社会人际关系的扩展问题,并与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六度空间理论形成有效的互动,学生的兴趣很大,他们发现当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更加紧密,通过网络形成了普遍的联系,无须通过“中间人”即可以形成全球的普遍联系。

2.在课堂互动中,让学生始终“有话可说”“有事可干”,将理论融汇于课堂讨论活动中。如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比较著名的“弱关系群体理论”认为当代社会弱关系群体非常重要,弱关系是强关系群体所无法取代的,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我让学生就手机联系人的强弱关系做了梳理,筛选出具有弱关系特征的成员,结果学生发现弱关系成员在联系人当中占有重要的比例。例如,朋友圈绝大部分就属于弱关系,还有相关的QQ群中,大部分联系频率很少,彼此没有深入了解,却在特定场合中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于是我进一步提出问题:当今社会的弱关系群体为何逐步取代强关系群体?在当代的社会生活中,社会结构在发生重要的变化,人际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3.课程挑战性环节的设置。目前大学生的选修课学习主动性还不够,对于学生来说,课程的“挑战性”还不足,学生觉得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足以应付考试,获得学分,因此满足于只在课堂上的“听课”学习。小班化教学的情况中,教师有可能针对性地布置任务,触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如在“群体文化理论”的章节中,挑战性意味着对理论的深刻解读和对案例的深入分析,我设计以学生的专业能力为基础,围绕着课程内容来扩展学习。2019春季班的学生起点不同,如何来设置不同的目标,触发学生思考的动力?如何体现出不同学生“挑战性”的特点?一是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布置相关扩展的阅读和作业报告;对于人文学院和法学院学生,我推荐社会学经典书目,布置主题以读书报告的形式做总结,如以《个体化社会》和《流动的现代性》两本书为例,每个专业学生(3~4位)读其中一本,结合当代互联网社会关系和群体关系做报告,分析当代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上的特点。因为这两本书具有理论上的挑战性,对社会转型的分析具有启发性,具有广泛的解释力。两个专业7位学生以著作为基础,最终以报告的形式对当前全球社会做宏观的分析。二是相对基础比较弱的软件专业学生和艺术专业学生,他们的理论基础相对较弱,解读理论书籍相对比较吃力,难度过大往往导致他们丧失信心。(本班的小组报告中,有因为难度过大,学生感到无从下手的情况,如对专题片《互联网时代》的解读,因为种种原因,学生的报告单调重复,缺乏独立思考。)由此,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以通俗性的影视片为对象,针对影片内容分析社会问题,问题比较具体,结合相关资料可以做出分析。如对于群体的形成问题,我以经典电影《浪潮》为案例,让学生分析传统的强关系群体是如何形成的,这类群体所具有的特征。由于影片本身比较切合主题,学生的分析有的放矢,报告的效果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