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外的延伸:
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课堂外的作业和任务作为其延伸手段,可以达到巩固和“内化”理论知识的目标。“群体文化理论”是文化社会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章节,这部分内容可作为文化社会学课程的知识体系“横断面”,可以贯穿起文化社会学课程的整体。我在章节课程中,设置了“群体文化研究”的微型调查研究,以校园内的群体为对象(也不排斥网络虚拟群体和社区),就群体的形成、群体的性质、群体的领导和权威、群体的功能、群体的规则等内容做田野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并结合某一理论做出回应。
课堂外的作业是课堂内讲授的重要延伸,只有在课堂外的调查和研究当中,学生才会真正以一种主动的姿态投入研究当中去,积极搜集资料,形成报告。另外,调查作业的过程反馈非常重要,为了防止作业难度大,或者学生由于初次研究缺乏经验而无从下手,我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设置了反馈环节,就学生实施调查中的问题作出回应,而不是在学生结束后统一回应。最终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的选择的群体为寝室、社团、学生会等传统社区,而回避网络虚拟社区的研究,分析中着重对群体的运行做描述,而不善于做出理论上的分析,尤其不善于从历史的维度,对理论的发展和解释力的分析欠缺。但通过调查和报告,学生体验了社会研究的重要方法——田野调查,尝试对群体做理论分析,并以日常生活为对象,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其重新理解。总之,“群体文化理论”是文化社会学的一个章节。在教学设计时,我希望通过这个知识体系的“横断面”,贯穿前期学习中的一些社会学理论,将众多理论融汇到知识当中来。而理论课堂教学中的难点,在于让学生迅速进入一定的情境和案例环境中,理解案例的内容和理论分析的框架。因此,我会特点注意于理性教学中的以学生为案例,让学生因为“感同身受”或者“设身处地”而能够迅速融入课程的内容中。具体而言,就是从学生自我的社会网络入手,让学生梳理自己的手机资料,形成对自我社会网络的重新认识,而我则在这个基础上开始课程。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会发现在自我的社会网络中会有有趣的现象,将抽象的社会结构,变成了具体的可感知的现象,为课堂教学互动的深入提供了基础。同时,因为学生思维的活跃度有赖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对现象的感知,感知越具体越可行,其思维也就越活跃。学生的思维越活跃,课堂融入度也越高,课堂教学良性而有效的互动越容易形成。理论课堂教学就是这样,始终围绕着学生自身的社会网络,针对它提问和分析,有意识地将社会学理论融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