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社会工作实务讲授西方社会学理论
社会工作是一门非常强调实务应用的一门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之间应建立有机的联系。为了让学生切实认识和体会到学习西方社会学理论对本专业的现实意义,提高理论运用于社会工作专业领域的能力,进一步强化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价值观,本人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会结合社会工作专业的特点和需要开展相应的内容教学。比如,本人在讲解涂尔干、韦伯等人的价值中立方法论原则的时候,会将其与社会工作的“案主自决”等专业价值观进行比较分析和理解。再如在讲解和比较吉登斯的“意外后果(unexpected consequence)”和“未预结局(unintended consequence)”两个概念时,提到未预结局是“一种既不属于人们故意造成、同时也是人们没有预料到的、但恰恰又是违背了某种政策或行动之初衷的一种结局”。人的行动会有未预后果,这又会构成下一步行动未被认识到的条件(unacknowledged condition)。为进一步理解此概念,本人结合清华大学景军教授的论文《国家同志:媒体、移民与一位农村老年妇女的自杀》(《中国乡村研究》,2003年第二期)中提到一位农村老年妇女的自杀来探讨该案例对社会工作者的启发,让学生们理解社会工作者在结案前的对案主告知的重要性,以及没有告知所引发的严重后果。这是从另一侧面对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与方法知识的巩固提升,得到学生们的普遍共鸣。
总之,上述教学方式与方法既可分别独立进行,也可有机结合起来综合使用。比如本人在讲授涂尔干的代表作《自杀论》的方法论意义时,首先,鼓励学生阅读原著,并作读书报告;其次,结合中国当前的自杀问题现状,讲授涂尔干的社会事实概念及其实证社会学方法论,讲授涂尔干对自杀问题的界定和分类;最后,讲授我国当代自杀问题的特点和原因分析、我国部分医院和大学兴办的心理咨询机构以及“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对自杀问题开展的社会工作干预实践与研究成果等。这是一种针对同一问题不同学科知识的大融合,对大学生尤其具有别样魅力,学生对本人教学的普遍反映是“看似杂烩,其实是一个系统”“很有研究、很深刻”……。在本人看来,跨学科知识可服务于培养学生多维思考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专业反思能力和社会工作实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