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一线观察30号 抽丝剥茧可索隐探微 切中肯綮因倾听质询——蒋国河教授课堂教学的“细议究竟”

教学一线观察30号 抽丝剥茧可索隐探微 切中肯綮因倾听质询——蒋国河教授课堂教学的“细议究竟”

抽丝剥茧,是说丝得一根一根地抽,茧得一层一层地剥,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切中肯綮,是指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方向准,比喻切中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听着蒋国河教授的社会保障与实务课堂教学,跟着蒋国河教授层层深入的启发,听着学生们对问题的不同角度的认识,身处讨论式教学的浓浓氛围中,体会着教师与学生双方之间细议究竟的来来往往,笔者情不自禁地想到了这样两个成语。

之所以想到抽丝剥茧,是因为在蒋国河教授的本科课程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与学生详尽地分析问题,既能够循循善诱又能够诲人不倦,在激发启迪中剖析社会现象,在条分缕析中抽绎现象背后的本质。其实,就是因为能够循循善诱和诲人不倦,所以才能够索隐探微,一步步地了解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知道学生深藏于心底的疑惑,甚至一些比较偏颇的看法。之所以想到切中肯綮,是因为在蒋国河教授的课堂上,教师可以与学生深度地讨论问题,既能够耐心地倾听又能够积极地了解学生的发言,深入了解学生或者是对社会现象的正确认识又或者是对社会现象的曲解。其实,就是因为能够耐心地倾听和积极地了解学生的见解,所以才能够叩开学生的心扉,催发学生诉说的欲望,借以发现学生疑惑所在以及那一些比较偏颇看法的由来渊源。

仔细琢磨蒋国河教授与学生间的互动,从设置问题进行讨论开始,自何处起到何处止,讨论中可能延伸涉及其他哪些问题,以及所要具有的讨论旨归,似乎都经过预先规定,自有路径可以通达。这不得不说都是一定经过精心备了课。当然,从学生的发言内容到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一步精确提炼的关键词来看,虽然教师上课前有过按照教学目的对相关问题的讨论有设计和组织,但是,学生的发言内容往往是会超出教师的预计,有着多种多样的认识需要教师给予肯定或是否定、补充或者矫正。如果不能抽丝剥茧,那就难以索隐探微;如果不能倾听且质询,那就难以切中肯綮。

从某种意义上,大学本科的教学一般不像研究生教学那样更多地爱用讨论式教学,凡遇要讨论的问题,大抵是让同学发发言,说说话,能谈则谈,不能谈则罢。或者在谈及的层面上、角度上、深度上不用那么复杂而比较单一;不用那么系统化而比较散在;不用那么广深而比较浅表。同时,也囿于课程教学性质的要求和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不能设置太多的尽兴讨论。不过,与蒋国河教授在本科教育阶段就如此这般的进行讨论式教学的也绝非少数。因为即便本科学习时期还不需要像研究生学习那样对问题进行专门研究,但本科学习时期就能够逐渐明了讨论问题而至于细论究竟的路径和方法,养成钻研问题的习惯,也是有利无害的。只是后者与前者相比,要想让处于本科学习阶段里的学生,适应讨论式教学并且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收获学习成果,教师需要更长的备课时间;教师的课堂讨论引导更需要讲究技巧;教师不但要倾听而且用来倾听的时间会要更长。而且,参与课堂讨论的学生的前期预习时间需要更长;教师用于组织课堂讨论发言的前期准备需要更多;参与课堂讨论发言的积极性调动更为强调。如若不然,那就只会流于形式。

但愿在更多老师的本科教学中,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采用讨论问题而至于细论究竟的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研究习惯,使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具有更为实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