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学成长之路
刚上讲台的时候颇为恐慌,每次上课最害怕的就是PPT讲完了但是下课铃还没有响。因此,每次都要准备海量的PPT。比如,按照每分钟一页PPT计算,再多准备一些,一节45分钟的课至少准备要50页PPT。然而,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效果并不是太好。从跟学生的交流得知,学生觉得每节课的信息量太多,课程偏难。第一学期的课程评价也反映了这一点,还有五六名学生表达了“希望能有更多互动”的愿望。
从第二学期开始,我使用的课本从之前偏专业的《普通心理学》换成了一本更通俗一点的《心理学与生活》,并适当地增加了一些课堂讨论,还试图通过发放一些小零食来奖励课上的发言。然而,虽然有部分同学会主动发言,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并没有什么参与。另外,我观察到,虽然使用一些教学视频(比如对电影《爱德华医生》中梦境的解析)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但是过长的视频反而容易让学生转移注意力。再就是面向的学生从自己专业的学生转到全校本科生,课程性质从专业必修课转为全校公选课,以及课堂规模从40多人变为100多人,都导致了教学效果并没有达到我的预期。
从第三学期开始,根据学校督导的意见、听课的心得以及自己的感悟,我对课程进行了再一次改革。第一,我将教材换成了结构更合理、内容更通俗的《DK心理百科》。这本书根据心理学的不同流派来划分章节并减少了认知和生理方面的内容,这样更符合通识课的目的,也有利于课程的组织。第二,我对班级的规模进行了控制,将两个班的人数都控制在35~45人之间,更容易展开互动。第三,我对教学视频做了一些修改:(1)增加了视频的趣味性;(2)视频中间暂停予以点评;(3)在播放视频之前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通过这些做法,增加了学生对教学视频的兴趣和参与度。根据这学期的课堂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大大地提高了,有时候我甚至因为时间有限,只能挑选部分举手的学生来发言。而且,从学生在期末试卷上的作答情况来看,对课程重点和难点的掌握也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