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一线观察34号 课堂教学效果有赖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他们的课堂教学值得思考和学习
从课堂教学是完成国家课程标准的主要形式,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去充分完成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而言,课堂教学是把理想课程变为现实的最关键的环节。如果课堂教学搞不好,国家课程标准的达到就是一句空话。从课堂教学也是培养人才的主渠道,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获得知识和能力,养成必要的价值观和态度而言,课堂教学是学生习得课程的最重要环节。如果课堂教学搞不好,完成育人的任务就也是一句空话。
因此,课程标准的实施关键在教师的课堂教学。把“培养人”作为根本任务,就必须围绕学生刻苦读书来办教育,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就必须要把课上好,不能小觑任何一次课堂教学。教育教学的结果一定是经过教师匠心独运的教学过程、学生独立思考的主动习得而获得。课程教学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只有达到了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堂教学,才能够在根本上完成育人的任务;也只有经过精心设计和组织的课堂教学,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教学效果的获得。
人文学院就有一批又一批这样的教师,他们的课堂教学不是在简单地传授现有的知识,也不是陶醉于自我对课程知识的所谓透彻分析之中,而是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着力于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课堂做成集体学习最好的场所,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与同学、老师相互讨论,引导学生亲自去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索和解决问题,进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并且,在他们的课堂上,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学习的组织者,还是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展现自身的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学生思维方式和世界观的改变者和建构者。这不,开学仅仅四周,笔者就要为这些老师在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而叫好。
尹忠海教授的传媒公共关系课程的“新课导入”,五个案例一字排开,将学生分为五个讨论组,不仅有讨论结果,而且将讨论结果依次分析,再行甄别。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观点,意见接踵而来,教师则针对学生的问题、观点和意见不时地给予引导、评论和辨析,整个课堂热烈而又紧张,全场学生专注而又严肃。如果将此“新课导入”称之为把课堂教学做成集体学习最好的场所,将教师的教学变成学生的学习的典型,也并无不可。
江枰老师那引人入胜的大学语文课开讲,总是别具匠心。与执教此课程的其他老师不同的是,江枰老师每每从小说选段《红楼梦·宝玉挨打》开始。他的想法是,《红楼梦》曾列于“死活读不下去”名著排行榜首名,是否真的就是死活读不下去呢?那就不妨去读读看。若是能够读下去,并且能够津津有味地读下去,那还有什么文章是读不下去的呢?他以声色兼有、音像精美的课件展示宝玉挨打的前因后果,用自己的阅读心得“小说要从中间看”引导学生多阅读、爱阅读,唤起学生阅读名著名篇的兴趣。
宋初健老师为使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更有据可依,总是不厌其烦地收集历届选课学生对于此课程学习的体会、评价和学以致用的生活案例,并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提炼出可以用来诠释、演绎课程知识点而成为教学案例的事件。凡新学期课程开始,他首先会为选课学生奉上这种种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案例,帮助学生快速建构一个认知课程、认知执课教师,继而可以愿意进入课程教学时空的平台。
彭树欣教授那立足本文却能以话题融汇中外古今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上课时间虽只有短短四十五分钟,但学生却可以沿着教师精心选择和组织的
路径,从世界的东方走进世界的西方,由哲学而文学,由诗歌而现实,与18世纪的卢梭、19世纪的别尔嘉耶夫会面,从陶渊明追溯而至老子、庄子,比较东西方世界关于人类精神家园建立的理论与实践,思考陶渊明及其田园诗的典型意义和价值,用以扩充和丰富学生认知世界、认知社会、认知人生真谛的视野和渠道。
唐俊老师在中国社会思想史的课堂教学中,采用角色扮演法重构历史视角,让学生尝试用第一人称梳理历史人物的言行举止,深度体会历史人物的思想、理论和实践,不仅使原本稍显琐碎、繁杂和隔膜的课堂变得饶有情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可以由自我的体验而延伸到对历史人物的思想、理论和实践有更恰切的理解和掌握。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的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针对越来越多的社会变化,对学习的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学习可以理解为获得信息、认知、技能、价值观和态度。学习既是过程,也是这个过程的结果;学习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既是个人行为,也是集体努力。学习是由环境决定的多方面的现实存在。”并且也对今日学习的组织比如应该采取的学习方法等有了相应阐述。在这个意义上,作为今天的大学教师,当然也必须了解和认知今日学习乃至今日教育的特殊性,坚持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相应地要对以往的教育方法进行反思,有所改变,有所创新。课堂教学效果有赖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当课堂旋律能从教师主动教学,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当教师从帮助学生改变思维方式和世界观着眼,抓住抓好学生学习的过程,那么,教师极获富有成效的教学结果还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