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碎片化传播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影响
“碎片化”一词最早见于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文化的相关研究中,其原意是完整的东西分裂为成诸多零块,有研究者将其定义为完整的信息通过媒体介质的编辑和传播而形成一种零碎、散状的描述形式,使得信息、受众和媒体出现细分化现象。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以信息碎片化为重要特征的网络已经进入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近年来新媒体的普及又为信息的碎片化传播提供了更为肥沃的土壤。与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相比,碎片化的信息传播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碎片化信息在满足学生的多元化知识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内容的碎片化是信息碎片化的主要特征,信息内容的碎片化加速了学生知识结构的碎片化。网络信息大多比较简短,没有对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其过程和结果进行比较详尽的分析,而且人们可以自由地记录、分享和改造这些信息,这些纷繁芜杂的碎片信息非线性地分布于网络,并通过不断的叠加形成庞大的碎片信息系统,内容上呈现出典型的碎片化特征。与此同时,由于获取碎片信息的便捷性,新媒体不断调整自身迎合着碎片化的趋势不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习惯运用大量的碎片化甚至非碎片化时间获取碎片化和非系统性的信息,进而习惯于碎片化学习和被动地接受碎片化的信息,这种缺乏系统的学习和思考的信息接收方式,结果必然是学生知识结构的碎片化。例如,学生接触了一些性别社会学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不具备系统性和完整性,还容易形成误读,比如接受过于极端的男性沙文主义文化的学生对社会性别的认知是一知半解。
其次,碎片化信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也带来了知识权威混乱问题。随着网络的出现,尤其是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传播主体的权威性被打破了,人们愿意选择网络来表达自身,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和碎片化使知识权威日渐多元而混乱。学生对于一些有疑惑的问题,更愿意在网络上寻求答案,而对答案的权威性难以做出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容易造成教师、教科书和网络信息三者中的权威混乱问题。
再次,网络碎片化信息的随意性和片面性容易弱化学生的科学精神,降低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网络时信息的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这种随意性在形式、版面、主题和内容上都有体现。网络信息,尤其是新媒体信息大多短小精悍,其内容大多不成体系,而且往往只涉及事物的表面,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网络信息的随意性和片面习惯决定了要利用这些信息必须采取比较审慎的态度,但现实的状况是,学生对信息通常是未加思索地接受和使用,长此以往,其科学实证能力不断下降,而不断接受推送的信息,习惯于被动接受信息,将很可能导致深度思考的能力下降。
最后,网络碎片化信息的虚拟性和信息茧房效应容易助长学生的网络虚拟感,降低学生的现实关怀感,导致学生的社交退却。00后的学生是在科技产品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习惯于通过网络实现沟通和交流,生活在虚拟的世界中。与此同时,随着新媒体的广泛使用,搭载人工智能的新媒体根据兴趣爱好来向人们提供基于算法的精准推送是如今很多媒体的传播机制,智能化、个性化、私人定制等易使学生陷入“信息茧房“效应,进而导致学生沉迷于不断愉悦自身网络世界,容易出现社交退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