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一线观察49号 语文永远是满足学生多种需求的丰富源泉——大学语文课怎样教

教学一线观察49号 语文永远是满足学生多种需求的丰富源泉——大学语文课怎样教

关于本科课程大学语文课应该怎样教学,笔者曾经在《教学一线观察》第12号以《语文的学习永远是人生的必修课——大学语文课怎样教》为题,推出了系列文章第一篇。其中提出语文的学习永远是人生的必修课,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学习重点和不同的学习任务。从阶段教学的任务和重点看,大学本科教育阶段的大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和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等观点。并列举严伟华、江枰、龚清、黎爱萍等老师的大学语文教学实践,对如何通过大学语文的教学去提高大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做过一些讨论。记得当时是大学语文课程不再是公共基础课而成为通识课后的第一个学期。

时光荏苒,大学语文课程成为我校多数学院的通识任意选修课已是有三个学期之久(也有一些学院规定大学语文是通识必修课,如金融学院、艺术学院等)。从之前对大学语文课程存在与否及其存在价值的观察到今天对大学语文课程永远可以是满足学生多种需求的丰富源泉的讨论,笔者愿意在这里将自己长期追踪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以及对部分老师进行书面采访的有关情况与大家分享。

记得,讨论是从笔者对执教本科课程大学语文的部分老师开始。当时笔者曾经有三大问题向老师提出:“1.在你看来,大学语文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和教学方法上应该具有哪些特点?2.在你看来,目前我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应该在哪些方面突破?3.你的大学语文教学主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尝试?成功的地方有哪些?”

朱佑伦老师对三大问题的书面回答特别独到,引起了笔者的深思,同时也更加坚定了笔者长期追踪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去发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在本科教育阶段所可发挥的诸多作用,以及其与学生关系的初心。朱佑伦老师对三大问题的书面回答是这样的:

第一个问题,我觉得内容上突出代表性和丰富性,方法上突出生动有趣和形象直观,并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进程。

第二个问题,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不要把这门课的教学变成对冰冷的知识点的死记硬背,我们要努力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鲜活的历史场景,从自身的感受出发体会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第三个问题,我的尝试可能也就是主要针对以上两点,在讲课过程中尤其是在讲相关历史文化背景的时候突出故事性,并经常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分析作品的时候,尽量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从他们的体会和感受入手讲解。另外就是在讲课过程中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内容作为切入点,进行深层次的剖析,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并给他们新鲜感。还有就是利用一些像图片、音乐、视频这样的辅助手段,调节课堂气氛,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内容。但是这样做往往用的时间会比较长,不过学生的反应还可以。

任汉语公派教师,从英国考文垂大学孔子学院回国不久的尹春娇老师,带着国际化视野的书面回答,让笔者对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以及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索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1.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应有大众化和实用性的特点。

2.主要突破点在:课堂形式和教学方式。尽可能改变传统课堂满堂灌的单调讲授形式,可以相应采取分组分专题讨论交流,如苏轼词与辛弃疾词鉴赏、明清小说、现代诗歌等。这样可以发挥每个老师的优势,但操作起来肯定有难度。

3.我的尝试:不仅仅只是简单鉴赏一些文学作品,尽量把大“文化”概念带入课堂,让学生把文学作品放入到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去鉴赏;让学生参与课堂,站上讲台,激发他们的上课积极性。

……

还记得,有不少担任该课程教学的老师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上有独到的认识和探索,并且以自己的教学实践验证了这样的一个观点:语文教学永远是满足学生多种需求的丰富源泉。

比如以上所说的朱佑伦老师、尹春娇老师。前者,他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就像他在书面回答中的描述,“努力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鲜活的历史场景,从自身的感受出发体会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内容上突出代表性和丰富性,方法上突出生动有趣和形象直观并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进程”。笔者曾选择在学期初、学期中和学期末多次听过他的课,而每一次上课他都给予了笔者新鲜的感受。后者,她以“任何的阅读和理解本身就是一种创造”为信条,尽量鼓励学生的自我思考和创造性阅读,提高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自觉意识。如在大学语文课上即兴放一段影片或读一段文字,让学生抛开所有已有的影评或赏析,当场讲出自己的理解,无论大小、长短、深浅,只要有所得就好,“尽量把‘大文化’概念带入课堂,让学生把文学作品放入到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去鉴赏;让学生参与课堂,站上讲台,激发他们的上课积极性”。

还有叶慧老师,坚持在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上使用“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以引导启发为主,尽量不灌输”的教学方法。看到他带着学生为书写在黑板上的诗词标注平仄、韵脚;为理清诗词写作脉络寻找关键性词语和句子的耐心和用心,他的那种想方设法,意欲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努力已经让笔者深深感到;那种竭尽所能,愿意将大学语文的学习延伸到课堂以外的努力也已经让笔者深深感到。

还有江枰、严伟华、孙萍、龚清等一直坚持用自己独有的特点努力进行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索的老师,他们在教学互动的最佳契合点上,为学生的多种需求直接或是间接地提供各具特色的满足。比如江枰老师善于让学生“入境”,即以惟妙惟肖的角色扮演和细致入微地分析,引导学生渐入佳境,使他们收获诸多。严伟华老师善于让学生“愉快地运动”,即每一个学生都愿意参与解答问题而且是可以很好地解答问题。如果此次不能,下一次主动抢先即可。孙萍老师善于让学生“正音辨字”,即让学生习惯他抑扬顿挫与字正腔圆,其普通话教学的正音辨字也自然贯穿在整个大学语文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他将普通话的种子撒在了学生心田。龚清老师善于让学生“做一次老师”,即不仅以言传与身教示范于学生,更以学生必须从备课开始而亲历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为要求,让学生深切了解和感受教与学双向互动的个中滋味。